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自周日的大型「和理非」示威以後,坊間輿論確實多了「社會運動總得收割」或「政府已有下台階跟市民談判」的聲音。客觀上,從6月9日開始計算的話,至今差不多過了79天,乃2015年佔領運動所持續日數之心理關口;加上還有10天便是大部分學校的開學周,所以部分群眾會產生社會心理學家稱為「尋求階段完結」的一種集體意識(又稱自圓心理傾向),期望香港人能夠共同揭開新的一頁。
撤控+撤暴動定性 無法達成
盡管「和理非派」高呼不割席,但以上逐漸浮現的群眾心態,自然會跟所謂「勇武派」產生一層淡淡的隔閡。當中一個無可避免的問題,就是:五大訴求是否真的缺一不可?
和理非與勇武兩派之間,較明顯的分歧一直是「撤銷對被捕者的檢控」和「撤回暴動定性」這兩項訴求:現實是自7月31日有44人因為上環衝突被控暴動罪而提堂開始,加上8月13日再有17人提堂(當中1人被控暴動罪,而16人被控非法集結),令以上兩個訴求,實質上等同無法達成。
皆因涉案者一旦提堂,就連泛民一眾議員亦無任何具體辦法,令律政司可以出爾反爾,突然又決定不檢控,以至叫停司法程序,並立即特赦和釋放已提堂者。更何況,支持和理非的人當中,部分從來都認同有需要走完整個法律程序,藉以彰顯本港法治。不諱言,對某些人來說,或許「撤控」或「撤定性」根本毋須刻意堅持,甚至有可能視之為用作放棄的談判籌碼,藉以換取政府答應其他訴求。
另一方面,隨着時間流逝,其他每項訴求之政治價值,其實亦在慢慢轉變。像五大訴求之首的「正式撤回《逃犯條例》修訂」,雖然許多人相信這只是意識形態之爭,但實際確是the bill is dead。正因如此,甚至連不少建制派也質疑,為甚麼特首連純屬形式方面的簡單讓步也不做?
關鍵在於,香港人由6月中至今經歷兩個多月的抗爭,今天才宣布正式撤回修例的話,效果恐怕是聊勝於無:皆因對抗爭者而言「撤就應份、唔撤預咗」,等了那麼久才撤,根本不可能視為可收割之成果,故不會單單就此收手;至於對建制來說,「不撤」是一面軍旗,上面的「撤」字,已不是指撤例而是象徵整個陣營--正式撤,代表中央轉調,除非部署好全面退讓的路徑,否則政府連同建制派不會走這一着。
延伸監警調查 有利反對陣營
至於第二大訴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隨着特首本周宣布無限期延伸監警會調查範圍到7月2日以後,並強調先着手「事實蒐證研究」(fact-finding study),可算是表明政府短期內不會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從謀略角度,這招主要用來針對警隊,而許多俗稱淺黃至淺藍人士之所以在7月不斷推銷此訴求,是認為展開獨立調查之後會提供一個「緩衝區」,讓各方可以因而靜下來,從而讓和理非派得以立即宣布成功爭取,階段性收割運動成果。
如今雖收割不成,但無限期延伸監警會調查,對反對陣營仍有好處:調查期間,泛民可不斷重複警方鎮暴片段,保持自己一方的人氣之餘,亦牽制政府想修補裂痕的工作。加上編撰調查報告的時間肯定不止半年,而很可能要9個月至一年,屈指一算,報告公諸天下之時,正值來年立法會選舉白熱化階段,於是又可成為泛民的選舉宣傳彈藥,所以這個「第二大訴求」即使未能滿足,以「延長調查警察來牽制政府」作政治手段,對部分政客而言,亦不失為一個有助競選而可以接受的妥協。
提訴求終極目的 落實雙普選
以上四大訴求當中,有兩個在和理非與勇武之間有分歧,但基於不割席原則,矛盾並未浮面,卻多數不了了之;至於其餘兩個,正式撤例徒具象徵意義而無實際需要,另外獨立調查委員會雖未成立,但泛民矛頭仍可透過延續監警調查,可長期直插政府並牽制建制。由此推論帶出至為關鍵的最後訴求,同時亦是這次運動發展至今最核心之訴求:落實雙普選。
不難想像,《逃犯條例》修訂的後續衝擊,基本上已奠定非建制派陣營在今年的區議會選舉大勝(唯一未知數,或許只剩勇武派會不會以政治素人出征,令傳統泛民未至於盡取議席,但那只是內部矛盾)。再如上所論,延續監警會調查,亦足夠把泛民氣勢帶到明年立法會選舉。既然兩次大選大捷可料,下一步的謀略,就必然聚焦到2022年的特首選舉。
親泛民候選人當選 非不可能
從成功改變曾俊華參選特首,到今次反修例短時間內鼓動民情,非建制派對利用社交網絡打造選舉工程,既累積不少經驗,亦具備相當信心;加上在區議會和立法會選舉大捷而令自己一方的選委議席增加,配合在反《逃犯條例》修訂一役和商界建立的某種「默契」,泛民想突破特首選舉那1,200人的小圈子,確非mission impossible。因此,就算根據人大8.31框架,透過跟「兩邊都買」的商界選委結盟再加上網絡動員,要親泛民的候選人出閘以至最後勝出,亦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目標。
由此可見,五大訴求之中放得最後、看似最長遠的「落實雙普選」,才是真正跟國際形勢、跟政治權力、跟實質管治、跟利益相關的至為關鍵訴求,也就是建制Vs非建制這場博弈之真正勝負所在。留意特朗普已明言把香港放進中美貿易戰的棋盤當中,是故會否重啟政改、何時重啟政改、怎樣實行政改,得看往後大國間怎樣角力,始有定論--而特首剛承諾盡快構建並將廣納各界持份者的「對話平台」,似乎就是為了準備重啟政改的前菜。
原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2019年8月22日
原圖:RTH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