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香港面臨極嚴重之水荒,每四天供水一次,每次只有幾個小時。這段日子在香港生活過的人,記憶猶新。由於受到地理環境所限,發展供水工程十分困難,但問題急待解決,唯有向中國大陸求助。
中國為解除香港同胞之苦困,義不容辭,立即啟動「東深供水」工程,在東莞塘夏挖水道,建水橋,將珠江支流東江之水引入深圳,再由深圳引入香港。工程由1964年開始,投入一萬多工人,用鋤頭及簡陋的工具,在一年後完成了一條全程83公里的供水道,全線貫通,徹底解決了香港的供水問題。
如果到過塘夏附近遊覧的人,會發覺水道好像一條人工開鑿的運河,兩旁都用鐵絲網圍住,防止被人或動物污染。在深圳附近會看見和水道連接的水橋,橫跨郊野,越過民居,穿過邊界,向着香港的方向走。這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工程,但日子久了便被人遺忘。
記得,被視為「名嘴」之一的蕭若元,對大陸供水收費曾經提出非議,其實本末倒置,忘恩負義。筆者建議,香港小學的教科書必須說出這段往事,使他們飲水思源。
原圖:中國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