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之不得」害苦香港
「求之不得」害苦香港

內地《環球時報》撰文問,如果大陸人都不再到香港旅遊購物,香港經濟會怎樣?范國威議員和譚凱邦回應稱:若自由行數量減少,很多香港人會「求之不得」。

事實果真如此簡單?2003 年沙士之後,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簽訂第一份CEPA,從此打開自由行的大門;得益於自由行,香港經濟迅猛復蘇。看看一些基本數據,首七年有逾6000 萬自由行人次,為香港帶來數以十億元計的經濟效益;2010 年,旅遊業佔本地生產總值4.4%,旅遊業就業人數約218100 人,佔全港總就業人口6.2%。旅遊業是服務業的重要支柱,其興衰可牽動零售、酒店、餐飲、運輸以至廣告等行業的發展,大量就業崗位由此創造,以十萬計的家庭賴以為生。大陸人不來港,相信受害者會遠多於沙士時的負資產人士。

從歷史角度看,香港是「亞洲大熔爐」,現時在六十五歲或以上的居民中,有70%並非生於香港。當年的香港以包容的態度接受你我的祖輩,讓我們今天有機會為自己的未來打拚,那麼我們今天為何不能以同樣的心態迎接來自內地的訪客?

無疑,自由行確實為香港市民帶來一定的困擾,例如交通更為擠擁;水貨客打亂日用品的供求;租金上揚令小商舖難以生存等等,但亦要明白水貨客有逾半數是港人,自由行亦不可能是租金上升的唯一因素。

問題的根源不在於「自由行」本身,而在於本地資源未能合理規劃,配套不足,致使普羅大眾只感受到自由行來客帶來的壓力,而忽略自由行對香港的貢獻。比如2010至12年,本港零售額增加63%,零售空間卻只增加1%,變相加劇了公共空間擠迫,以至舖位租金上升等問題。

不過,資源的合理分配又牽涉到各方面的利益。現屆政府計劃開發有限的資源,紓緩旅客帶來的壓力,比如新界東北新市鎮,既可為更多港人提供住宅,又可適當把純購物的旅客分流,減輕市區的負荷。無奈有人不斷製造無止的爭拗,加上多年積累的問題,政府顯得縛手縛腳。綜觀世界各地,市民譴責政府主動發展經濟民生者確少見,香港應屬少數中的少數。

香港社會繼續無意義的爭吵,止步不前,終會魅力不再。屆時,恐怕就是求,也求不到幾個旅客。意氣的說話幫不了香港,把問題泛政治化也幫不了香港。就讓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好了。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13年9月20日

圖:singpa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