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大計」踏出一小步
「千年大計」踏出一小步

上周跟隨香港一個參訪團到北京雄安新區考察,這個被譽為「千年大計」的發展計劃,提出至今大約兩年,雖然部分規劃仍在進行中,但輪廓已經初步浮現。

 

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是傳統的3 個先進的經濟帶,但京津冀的發展卻是3 個經濟帶中較為落後的一個,尤其是在城市群的建設。

 

以珠三角為例,核心城市已經有香港、澳門、廣州、深圳4 個,而中山、佛山(包括順德)等都有雄厚的工業和商業基礎,可算是獨當一面的城市。有了這樣多元發展的城市群,才有粵港澳大灣區這概念的形成。

 

至於長三角,情况和珠三角也有近似。上海是長三角的龍頭城市,但周邊300 公里內,算得上重心的城市有蘇州、無錫、常州、杭州、寧波、鎮江、揚州、南通、南京等,其城市群的綜合平均水準和實力,尤在廣東的珠三角之上。

 

但在京津冀的經濟區,就只是北京一城獨大,天津還有點水準,但如果從民國時期計起,天津和北京以前的實力,只在伯仲之間。如果以商業而言,天津並不比北京遜色。但天津縱有直轄市的身分,發展上卻被北京愈甩愈遠,而京津冀地區內,除了北京和天津之外,就數不出像樣的第三座核心的城市。

 

在國內有兩句說話形容北京和上海在區內的角色:把上海形容為「大樹底下好乘涼」,而北京就是「大樹底下不長草」。上海在長三角的地位,是龍頭大阿哥,隨着上海的生產成本上升,產業可以往其他城市轉移,而依靠着上海突出的經濟實力,其他周邊城市,也可以在產業鏈上找到分工的角色。上海有3 萬多億生產值固然是一枝獨秀,而其他幾個上述的大城市,許多都已經突破1 萬億的關口。

 

但在京津冀地區,GDP 排第三的是唐山,河北省省會石家莊排第四,兩者GDP 都只有6000 多億,水平只能跟華東地區的溫州相比,天津已經給北京甩開,其他的城市就連隊也排不上。

 

京津冀這種發展不平均情况,主要是和北京首都功能有關。作為首都政治權力中心,北京有審批大權,需要向中央作政策上審批的企業,都必須集中在北京;正式審批之外,如要做大量的游說工作,那又非駐京不可。而實力雄厚的國企央企都以北京為總部,這是國家現行經濟體制下的必然結果。北京的經濟力量,是以政治力量為基礎,而不是以市場為基礎。所以北京本身的政治權力優勢,就不斷把周邊的經濟資源,包括人才、企業、資金吸引過來,連一度聲名顯赫的津門也一籌莫展,那更何况河北的舊新省會保定和石家莊了。

 

京津冀地區能否栽培更多其他核心城市是一個問題,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問題。北京本身的吸力把大量周邊資源吸引過來,不但弱化了周邊城市的發展,也過分的資源集中,讓這個古老京城已經有愈來愈吃不消的感覺。城市秩序和管理、生活環境、自然資源等都承受重大壓力。北京市民都在提問,北京市還可以建多少環!

 

雄安定位綠色宜居數字智慧

 

北京的引力是來自權力,要減輕其城市壓力,也只能再一次利用權力去作重新規劃。雄安新區的設立,就是要把北京作為首都的一些非核心功能分劃出去。目前北京集中了政治、經濟、金融、文化、教育、交通等主要功能,那些功能可以分出去,又或者劃出一部分分割出去,那就可以為北京減壓。

 

雄安新區距離北京100 公里左右,以高鐵連接北京,車程大約半小時左右,而且靠近華北第一大淡水湖——白洋淀,在普遍缺水的華北,這是一個很大的優勢。

 

雄安新區有批工程大約在兩年後竣工,在這個「千年大計」的規劃上,這只是踏出很小的第一步。雄安的成功與否,許多人都認為北京會把那些功能分給雄安,這在目前的政治和經濟體制內固然是真確,但另一方面,更取決於雄安自身有多大的吸引力。個人認為,雄安最大的優勢,是其後發性的總體規劃。在過去30 年,內地經歷了不同階段的發展,由GDP 掛帥到環保意識抬頭;由經濟行先到以人為本。在目前的發展階段,雄安可以有豐富的經驗甚至教訓可以汲取。雄安的主要定位,是綠色宜居和數字智慧並重。如果這些規劃理念可以順利落實,那無論企業和個人,都是很大的賣點。雄安自身的吸引力,比中央的割愛更為重要,否則三催四請,那些部委企業、大學機構,也會堆砌出千百個理由,留在北京不走,又或者下有對策,在雄安掛個牌子,敷衍一下中央。那「千年大計」,恐怕真的要盼上千年了!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19年7月25日


原圖:新華社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
心心眼
2
幾正
1
無意見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