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官員多次表示期望與青年加強溝通,甚至主動邀約學生會代表會面,卻一次次換來自討沒趣的結果,甚至被利用為炒作的議題。其實,現世代的香港青年是很熱衷於表達意見的,他們事實上由小學開始便經已常常流連網絡討論區,積極使用各種社交App和網站,視互聯網為「第二生活空間」,視互聯網的身分為「第二身分」。假若特區政府的基本目標是要了解青年的價值觀和看法的話,理應更加重視網絡輿論,關注網絡輿情的變化,主動融入青年人的網絡世界。畢竟,青年人的想法早已寫在網上了。
關注輿情變化
筆者曾長期參與網絡輿情的研究工作,我認為輿情中最值得關注的,是要了解怎樣的發帖內容、怎樣的回應,最能夠引起高瀏覽量、反應和討論,以及議題熱度的變化(最好是能夠編製一個指數)。至於網絡輿論資料的關注和搜集範疇,固然理應愈闊愈好、愈細緻愈好,但大數據理論上是無窮無盡的,而以香港的實際情況來說,研究範疇至少須包括各傳統媒體網絡內容、facebook、搜尋引擎、YouTube、網絡討論區、主要網絡媒體、社交App的群組等,並且要分類辨別出不同政治取態的內容和網民的反應。在網絡輿情報告的發布頻率方面,以特區政府的資源來說,更應該做到每日報告、每周報告和每月報告,如遇上突發的重大議題的話,更應該有即時報告,以掌握最新的網絡輿情變化。
整理分析利用
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港府官員近年不時淪為網民的「笑柄」,繼而被虛擬網絡的負評影響到真實世界的民望,甚至乎弄得焦頭爛額,往往是忽視了網路世界,不懂得網絡文化的結果。在現今的資訊技術下,製作有質量的網絡輿情報告並非高難度任務,亦不會耗費特區政府太多資源,是很值得做的工夫。據筆者了解,特區政府是有進行簡單的網絡輿論搜集的,這項工作甚至早於前任特首期間已開始了,但資料搜集的範圍是否夠闊夠深夠細?資料搜集後的分析整理是否有參考價值?官員對報告是否重視?是存疑的。期望特區政府能夠吸取教訓,痛定思痛,加強掌握網絡脈搏,增加對青年人的了解,改善與青年人的溝通,讓港府的施政與解說工作更貼近「網民」。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19年7月23日
原圖:政府網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