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科檢討不能原封不動
通識科檢討不能原封不動

本文作者為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

 

教育局轄下的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早前正式向外公布,開展為期兩個月的公眾諮詢,諮詢期由7月中至9月中結束,為期兩個月,若無特別意見,也就輕舟渡過了。暑假在前,教學前線同工、學生、家長等主要的用家,按常情是要偷得繁忙多日遊的了,再無閒情看課程檢討的內容,是可以想像!

 

師生家長 無暇理會

 

9月開學,也是學校工作旺月的開始,師生邊要適應新學年度課程,也要適應新人事,案頭雜務,說文山會海不為過,根本沒有空間餘地打理課程檢討「瑣碎事」!加之,是回課程檢討是要不變應萬變,其中甚具爭議的通識科,就是採取10年不變的方向,繼續往前「發展」!

 

既然說10年通識科行之有效,不妨回到10年前通識科要金裝上陣的教育現場,其時的課程發展處,硬要把通識化成科,且與中、英、數3科同列,成為重要的必修必考科目。三大學習領域、六大單元,是內容豐富,再加上要有獨立專題探究,學科內容恢弘,課程理念圖刻畫出通識科要探討的議題,是要串通中文、英文、數學3科,以及其餘3個選修科目,再附加一個「其他學習經歷」。

 

再套金的,就是通識科課程宗旨寫下要幫助學生「加深對自身、社會、國家、人文世界和物質環境的理解」;「成為獨立思考者,培養與終身學習有關的能力,包括批判性的思考、創造力、解決問題、溝通能力和運用資源科技能力」;「在多元社會中欣賞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觀點,並學習處理相互衝突的價值觀」;「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使他們成為對社會、國家和世界有識見和負責任的公民」,洋洋灑灑,萬應俱全,完全可成為獨立必修必考的核心科目了。

 

不過,當時不少教學專業乃至社會各界的意見都認為,考試科目是大有問題,教師的教、學生的學都難以拿捏,用什麼語文學習通識亦是難點。事實上,今天不少掛着英文中學牌子的,都用中文教授通識,這是有違教學語文政策的,至於其他選修學科同樣擁有通識學習的大量元素的,卻要讓路必修必考的通識科,這也是引起不少反對的聲音。

 

說實在,教學育人,通識教育凡人皆會點頭稱是,文中有理,理中有文,天南地北,人情道理,通古今之變,「通通識」都是教學的崇高理想;但要貨真價實落地,求學方法上是先要掌握各學科的基本內容,方法上是「無徵不信,孤證不立」,有真、有實,才能展示包括既可建設,但同樣可以產生極大殺傷力的「批判性思考與能力」,10年生聚,教與學的收成如何?

 

通識老師 吃力依然

 

事實上,負責通識科課程的一個委員會主席,竟然在公開的社交媒體上,大字標題寫上「黑警死全家」;當然,這只是特別的、單一的個案,偏不可以概全,但特殊跟個案總不能眼不見為乾淨,教師如是,學生又怎樣?站在通識科教學的大平台上,錯用批判性思考與能力的出現,覆水難收,後果堪虞!當時通識科金裝上陣,不能有教科書掩蓋其光芒,亦不能有課程巨細無遺的規限,因着通識科的必修必考,原本已有各科專業培訓的教師,很多都要被派上通識科的考場上,通識科要自備教材,更盡責的教師要自備教具,並要帶領學生走出學門尋找活知識,藉此回應「其他學習經歷」的要求。

 

回歸學校,又得要教導學生撰寫獨立專題探究,再要分辨資料真偽!通識科老師擁有的還是24小時,如何以土法裝備自己,如何在網上的新舊媒體發放的訊息中,尋找天天新款、日日折舊的教材?發放速度愈快愈激的媒體教材,通常愈受師生歡迎,且與批判性思維結合愈緊密,通識科教師要完成通識教學,愈盡責的,愈感吃力,10年不變!

 

現今通識科課程檢討,基本不變,普羅的、盡責的通識科教師吃力不討好依然,而課程檢討只提出考生可選擇獨立專題探究不考,卻又加上尾巴,指不選考獨立專題探究的,最多只能拿取第4級成績,這對學業成績可以有要求的師生們、家長們是完全起不到作用,因這與爭取入大學的門券息息相關,倒是將來哪所學校、哪位學生不選考專題探究部分,就是通識科不夠見識、再標籤為學校整體成績好不到哪裏去?

 

通識科課程檢討,學界大抵有幾個集體的說法,其一,通識科保持必修必考,但只評及格與不及格,課程內容有必要減磅;其二,通識科返回選修的位置(舊學制時期的通識科就是選修科目);其三,維持通識科必修必考核心科目,10年不變,再10年!但從教育現場及教育專業角度看,「通識科檢討不能原封不動」,這是檢討課程的前提!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19年7月20日


原圖:文匯報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2
點算呀
1
超無奈
0
無意見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