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逃犯條例》修訂不單令本地傳媒生態起變化,也叫國際媒體有了新發現:像剛踏入第七個年頭的《紐約時報》中文版(此乃《紐時》首個外語版本,西班牙語版要到2016年才出現),最近便透露有不少華語讀者因為想知道更多香港示威活動的消息,故經常使用VPN登入紐約時報中文網(下稱「紐中網」),其用戶數目亦持續上升。
一旦透過政治新聞吸引新用戶,「紐中網」便會大力推廣其他消閒內容。而目前最受內地受眾歡迎的文章,多數屬於「智慧型生活」此類別,如:過勞對生理方面的影響、如何維持優質睡眠、健康飲食,以至Met Gala(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慈善晚宴)的相關故事等等。
《華日》中文版步伐慢了許多
另一類大熱內容,則是那些解釋西方常用語及其文化內涵的文章;有見及內地受眾會透過「紐中網」來學習,於是版面特別設有中英對照的功能,以提升其教育效果。
相對《紐約時報》早於2012年便進軍內地市場,《華爾街日報》確是慢了許多:輾轉研究了兩年,至上星期才正式確認將於下月出版WSJ月刊中國版,發行模式乃單獨發售(即並非如美國那邊隨報附送),但這個差別其實不太重要,因為更值得留意的是WSJ中國版月刊的定位,乃一本專門為男性而設的高級時裝雜誌。
編輯表明,以此為USP(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是針對內地商界和企管高層男士的消費力:他們的調查發現,內地男性對穿時裝並不保守,甚至可說是相對大膽,所以首次出招,打算先吸引中國男性,日後即使增加女性時裝內容,也很可能是另出一本雜誌。
不過,儘管相信中國消費者的品味,WSJ中國版有關藝術方面的內容,則暫時仍屬次要。換言之,就是賺了錢再算。
WSJ中國版第一期的封面模特兒,落實由里約奧運乒乓球金牌得主馬龍擔任。新聞集團(The News Corp.)如此部署,有點由當年的乒乓外交聯想到今日中國崛起的意味。只是以國家級運動員作封面,期望以其英雄形象吸客,手法未免太過着跡。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19年7月17日
原圖:文匯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