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應為學問存在
大學應為學問存在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雜誌(THE)公布本年度的全球大學排名,港大下跌至第43 位,前給東京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大幅拋離,後有內地高等院校步步追迫,因而引起一陣輿論的陣痛與反思。

作為本地排名最高的學府,香港大學似乎已經成為香港高等教育的風向標,一舉一動特別受到關注。筆者身邊不乏港大的校友,聽他們說起往日的校園時光,都掩藏不住發自心底的自豪。「明德格物」四個字,不僅是青春時代的訓誡,也成為他們一生的追求;而香港人,即使並非校友,似乎心中都有一份「港大情結」。

這份自豪感源自哪裏?這一方小土地,許多名人學者曾在此駐足,那些人、那些年,留下的是令人回味的人文歷史和文化記憶。在過去的時日中,大學毋須以各種排名證實自己的實力,理性思辨的思維和濃厚的學術氛圍,已足以讓社會感受到院校向外傳遞的信息。

當目光轉向今天的大學校園,吸引眼球的是學生會的人事和財務糾紛、邀請領導人出席慶典的爭議、校長遴選政治化的討論等非學術議題,將這些現實社會中的政治思維和非理性的討論引入校園,足以讓人失去方向。

大學的學術氣氛流失,校園變得愈來愈像政治擂台,雖不足以成為排名下跌、形象轉變的主因,但鎂光燈照耀下、泛政治化的討論中,大學贏得了公眾關注,卻似迷失了大學的本業精神。

世界知名學者丘成桐說,北京大學不是因為五四而存在,是因為做學問而存在。因為校園從來就是一個以求學為主的場所, 「心無旁騖」雖難以做到,但若學生和老師忽略了讀書、教書、做研究的本分,則是有違治學的初衷,本末倒置。正如蔡元培在北大發表的就職演說中,率先強調「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明言作為學術研究的機構,是大學主要的角色。

兩位學者所言,當然這並不表示學生和老師應該把自己鎖於與社會隔絕的象牙塔內,脫離現實,學問只會淪為沒有血肉的靈魂,反之學而不問,則只能成為骷髏空殼。世代巨輪不斷向前,如何在激烈競爭中逆流而上,必先找回失去的自我價值。

原文轉載自《信報》2013年10月11日

圖:jjl.cn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 +85291****08
    +85291****08
    3年前
    0 回應 檢舉
    • +85291****08
      +85291****08
      3年前
      0 回應 檢舉
      :+1|type_1_2::+1|type_1_2::+1|type_1_2:
      • +85291****08
        +85291****08
        3年前
        0 回應 檢舉
        Good

        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