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把握東莞轉型帶來的機遇
香港要把握東莞轉型帶來的機遇

在10 多年前,大部分香港人提起深圳,第一印象多是賣低檔貨的東門市場和羅湖口岸。但今天談到深圳,大家都如數家珍地說出華為、騰訊、大疆等一大批全球知名科技公司。深圳已經轉型成為國際創新之都,社會面貌和經濟發展煥然一新。

 

但今日提起東莞市,香港人腦海裏想到仍然是「前店後廠」、從事「三來一補」加工貿易的生產基地。其實東莞正經歷着深圳過去10 多年所面對的快速轉型,只是很多香港人還未知曉。過去,東莞和香港緊密的合作,早源自上世紀80 年代內地改革開放,珠三角土地和人力成本較香港的廉宜,大量港商帶着資金、設備和技術,遷往內地投資建廠。東莞市就是港商雲集的製造業重鎮,東莞製造的玩具、運動鞋、眼鏡等產品遠銷全球,「東莞塞車,全球缺貨」成為一時熱話。

 

隨着時代變遷,以「代工」或者「貼牌」的低價值生產模式,在東莞已日漸式微,近年東莞不斷加強科技投入,洗脫「世界工廠」印象,出現了不少發展新景象。

 

現時,東莞市研發投入佔GDP 比重達2.5%,相比之下,香港的研發投入佔GDP 比重多年來都未到1%。按數字來看,東莞的研發投入已超過中等發達國家水準,更擁有國內有效發明專利量17,087 件,位居全省地級市首位。區內有兩大科技重點平台,一個是2018 年在東莞市大朗鎮投入使用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這是繼英、美、日之後全球第四台,也是國內唯一一台,主要用於研究物質分子結構,它的建成填補了中國在脈衝中子應用領域的空白。據科學家介紹,散裂中子源項目在材料科學技術、生命科學、物理、化學化工、資源環境、新能源等多個領域都有應用前景。項目本身的建設涉及大量科學技術,因此也聚集了國內外最高水平的科研力量,超過600 名科學家來做科研活動。目前,本港多間大學也都有使用散裂中子源的設施做實驗,城市大學和散裂中子源實驗室、東莞理工學院合作,建立中子散射聯合實驗室,並合建其中一條譜儀,研究金屬玻璃、晶體結構。香港由於土地面積所限,難以建設這一類國家級科技基礎設施,日後可以通過和東莞的科研團隊合作,合組重大項目聯合攻關,共用大型科技基礎設施。

 

在地理位置上,中子科學城毗鄰深圳市光明區,兩區內均佈局了一系列的國家重點科學基地,而且正正在「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位置。建議香港可結合深圳、東莞的科研資源,三地合組科研團隊對重大項目聯合攻關,以中子科學城為立足點,形成創新資源聚集效應。

 

東莞另一個科技重點平台,是松山湖科技園區。很多人都知道華為將終端總部放在松山湖區,但親自去走一轉,叫人眼前一亮。華為按歐洲小鎮的建築風格建設,佔地1900 畝,坐擁山湖美景。走入華為小鎮,分不清自己是在一家科技公司,還是游走於歐洲的小鎮街道。在松山湖高新區,還匯聚了大量的創新企業和孵化平台,形成了完善的創新生態。政府希望借鑑蘋果或谷歌公司的工作環境,為科技公司和科技人員創造舒適的工作環境,激發創意靈感。上述的科技實力,均奠定了東莞市可以在基礎科研方面,和香港進一步交流合作,共同推進,實現「智慧源頭迭加」的發展。

 

多年來的製造業基礎,也使東莞累積了底氣,擁有支援創新創意落地,並形成批量化產品的先進「製造力」。目前,形成了包括電子資訊、電器機械及設備製造業在內的支柱產業,東莞生產的10 多種IT 產品佔國際市場10% 至30% 的份額。2017 年,智慧手機出貨量3.56 億台,全球每5 部智慧手機就有一部來自東莞,華為、Oppo、Vivo手機出貨量均進入全球前六、穩居全國前三。

 

眾所周知,香港在基礎科研能力頗有優勢,擁有多間研究型大學和研究機構,而且有吸引國際創科資源聚集的制度優勢,這些都是創新驅動發展的源頭。假使香港的「創新力」和東莞的「製造力」結合,將迸發出更大的發展潛力。香港和東莞市可以加強合作,建立技術轉移資料庫平台。本港各間高校可將具商業潛力的基礎科學研究成果、待轉化科研成果、待轉移的具有商業化價值專利放到網絡平台上,實現科研資訊共用,科研成果轉化招標,促進兩地產學研對接。

 

在這基礎上,香港也可借鑑台灣工研院成果經驗,在東莞成立技術轉移中心,推動應用成果轉化。如果雙方合作共建粵港澳大灣區技術轉移中心,通過專業化運作方式,專注國際及跨境技術轉移活動,挖掘大灣區內技術吸納的市場潛力,將進一步加強本港大學、研究機構和大灣區城市間的技術合作。

 

東莞市展現發展新面貌,對香港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合作契機。由30 年來的「前店後廠」,升級至「創新力+製造力」,強強聯手,實現新突破。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19年7月11日


原圖:網絡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5
支持
1
好喎
3
幾正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