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管治形勢惡化至斯,已非單憑加強溝通和諮詢所能解決的了;但增進對民情民意的認識,尤其是加強對青年人的了解,也總算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事實上,從林鄭月娥特首主動邀約大學學生會代表會面,卻慘吃「閉門羹」,甚至再次被負面炒作可見,港府確實不掌握主流青年的想法,做事不接地氣,而且落差非常大。
特區政府必須明白到,八十年代後出生的港人都是知識水平較高、想法較複雜、自主性較強的青年,他們是不喜歡、不甘心被代表和操控的,甚至乎更對「權威人士」有一定的抗拒和反感。
自薦計劃排除98%落選青年
在這樣的群體特質下,所謂的「青年領袖」、「青年代表」、「會長」、「主席」根本就沒有多少代表性和說服力。更何況,香港有多大比例青年能夠升讀大學?一個學生會由多少學生投票選出?青年團體又有多少會員?與香港整體的青年人數比較起來,會參加「組織」的青年人顯然只是少數的非主流,透過諮詢非主流的青年群體、與非主流的青年群體首長會面,就期望能了解廣大青年、得到廣大青年的認同和好感,恐怕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至於諮詢對象方面,筆者近日在電視不時看到「青年委員自薦計劃」的廣告,似乎是想展示一種樂於聆聽青年意見的形象。但從針對青年的公關效果來說,這個計劃顯然也是失敗的。
正如筆者剛才所言,會參加「組織」的青年人只是少數的非主流;同樣,會關注和有熱切興趣加入港府諮詢架構的青年只會更加少,所以第一期和第二期「青年委員自薦計劃」才分別只收到千多份申請,與參與遊行示威的青年人數比較起來,根本沒有可比性和代表性可言。顯然,對於青年人來說,加入諮詢結構並非理想的發聲方式。
「青年委員自薦計劃」還有更大的缺陷。在該計劃的第一期和第二期,分別只收到千多份申請,人數已經算少,但獲取錄的青年更加少,不到2%。倘若計劃之目的是為了吸納青年聲音,98%的落選申請者難免會問,他們只是想表達意見、服務社會,為何也要遭受刁難,要「過五關、斬六將」?諮詢結構是否拒絕聆聽他們的聲音?
除了感受到體制的傲慢和排斥外,這98%參加自薦計劃但落選的青年,難道會對港府有好感嗎?更甚的是,不妨上網看一看首兩期計劃獲錄取的青年及相關描述,都是形容獲委任者具有高學歷和專業資格的「傑出青年」,但大家都知道,香港的大多數青年是沒有大學學位、沒有專業資格、事業平庸的「普通人」,但港府的體制和諮詢架構卻完全把他們排除掉了,廣大青年會認為他們受尊重和理解嗎?
當香港的貧富懸殊愈來愈嚴重,廣大香港青年面對的生活壓力愈來愈大,住屋問題愈來愈難以解決,收入停滯不前,他們對於「精英階層」的反感亦只會愈來愈強烈。
港府高官近日經常強調會以最謙卑和最開放的態度聆聽民意,一個最簡單的體現,便是擺脫「學歷專業=高收入=精英=正確=有代表性」的精英思維,擺脫偏聽,多主動跳出「精英圈」,不要看不起「非成功人士」,更加重視和尊重廣大基層市民的聲音,以更開放和便民的方式來吸納意見。畢竟,特區政府的主要服務和幫扶對象,是非富有、非成功、非傑出、非專業、非精英的「普羅大眾」!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19年7月10日
原圖:RTH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