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唸書,會遇到一些填充題,叫你把人物的稱謂寫上,如警察後面通常是「叔叔」、護士後面是「姐姐」,當然還有一些看圖配字,老男人用「伯伯」,中年女人用「姨姨」,少女是「姐姐」,少男用「哥哥」……那是幼稚園的常識、甚至襁褓中的家教。
漸長,大家對這些稱謂愈來愈不在乎,唯一守得最緊的,是對外傭,很多中產父母,堅持用「姐姐」來稱呼家傭,偶一失「口」說了句「我屋企個工人」,即覺失言失禮,要立即加一句「工人姐姐」來補鑊。
細微稱呼我們好着緊,但大事大非卻視若無睹。
大家漸漸無視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稱謂,無視長輩與後輩間的尊卑,我甚至見過一些孩子,連名帶姓地呼喚父母。這些年來,我們愈來愈喜歡直呼其名:喂,林鄭,你同我出嚟……李國章,你要收回退學論……梁振英,限你四十八小時內覆我……中央,你要同我哋道歉!
或者我真的太迂腐,對禮義之邦在我們這代斷了層,感慨甚深。
從前,我們習慣對長輩甚至有特定職位、地位的同輩配上稱謂,如:陳醫生、黃校長、李校監、張老師、梁大狀、劉Sir、林姑娘、徐導演、周局長、鍾主席……就算你跟他理論、跟他吵架,這個跟在後面的稱呼,總不會缺。
當你覺得媽媽蠻不講理,要駁斥她的時候,大概你也會說:「媽媽,你咁講就唔啱嘞……」那句「媽媽」,總不會用她的名字取代吧?所以,無論罵人還是爭辯,只要道理夠,為對方加一個尊稱,絕不會削弱你語言的力量。同理,一句沒稱謂的句子,也不見得會比一句有尊稱的句子有力。有時候,加一個稱呼,甚至更有諷刺效果。比如說:「沈祖堯,你偏心!」變成「沈校長,你偏心!」後者把尊稱押上去,控訴顯得更有力。
當然,出言不遜總有因,因為大家認為那些人不值得尊重,才不加稱謂,但大家是忘了還是不知道,你語言拼圖中丟失的一塊尊卑、你口中那一句直呼其名,其實是辱己多於辱人,正如對着特首喊689,叫不動他、傷不了他,卻會讓你的教養露了底。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14年9月25日
原圖:bastillepost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