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電視牌照引發的風波鼓動數萬人上街,特首與王維基隔空喊話,激動人心之處收視應有四十點以上。
王維基在不獲發牌後的連串舉動——對港府言論的針對性回應;乖巧地排除中央的政治因素,把發牌事件描述為特首獨斷獨行的決定;他毋須赤膊上陣,仍能讓市民為此走上街頭,誰是誰非雖仍有待定斷,但其公關手法之俐落,教人刮目相看。
從觀眾的角度來說,免費電視確實愈多愈好,競爭之下會促使電視台提高節目質素。回看當年無綫與麗的兩個電視台的競爭白熱化,確實產生不少優秀的電視作品。不過,前提是當時市場只有兩家免費電視,今天縱使經濟遠超當年,市場能否承受同時增加三個免費電視牌照,頗成疑問。記憶中,佳視倒閉後失業員工上街的境況,較諸今日政總門外的港視員工更為矚目。
香港廣告市場有限,電視台為搶佔收視率,製作上過分商業化不可避免,競爭下質素反而缺乏保證。台灣是個好例子,現有近百條電視頻道,但質素不升反跌,台灣青春偶像劇、綜藝節目近年已鮮能打入香港市場。過度引入競爭將市場變成非洲殺戮森林,絕不理性。
有論者認為,王維基已投資數億,在三家公司中最具誠意和質素,此論據難站得住腳。在獲得牌照之前,冒險大量投資挖角拍攝電視節目,作風雖謂進取,但電視台未來營運是否優於競爭者,才是關鍵。而在申請失敗後導致數百人失業,更非市民所願見。行政會議考慮的四個評核準則——財政能力、節目投放、節目策略及技術水平,該是討論的重點;站在觀眾立場,節目一環更是重中之重。
據報章引述政府委任的顧問報告報道,港視的「多頻道策略令節目策略評分最低」,或可透露事件的端倪。
部分批評者把爭議提升至公義層次,認為拒發牌照屬不義之舉,破壞香港的核心價值。但翻看記錄,梁振英確沒有任何理由要剔除王維基,王雖非「聽話」之人,但對政府少有苛刻批評。自梁參選特首到現在,其他兩家電視台對梁班子的批評,遠較寬頻電視的嚴厲和尖銳。若以私心出之,梁有更多理由把其中之一摒諸門外,而王本人亦斬釘截鐵否認事涉政治因素。梁振英既然沒動機針對王維基,理性推論應是政府囿於規條而不能透露評審細節。王維基決定把事件訴諸法庭,對政府可能是個轉折點,到時當毋須拘泥規範,把細節抖出來。
原文轉載自《信報》2013年10月25日
圖:takungpa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