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風靡上海灘的一代歌姬李香蘭,以94 高齡逝世了,傳媒着墨不多。
《蘋果日報》因兩年前曾派記者赴日找李香蘭訪問被拒,但總算跟歷史人物見過面,於是在李死訊傳出後,立即把沒做成的訪問寫出來補白。
因當日專訪做不成,故記者的筆墨都在形容李香蘭的居所、年近百歲歌姬的雍容、推卻訪問時的厚道……結語是這幾句:「房內只有我和她、病床、衣櫃及一部小小的電視機,行動不便的她邊咳邊道歉說:『不能接受你的訪問,因身體撐不住,很抱歉呢!』但我忍不住口,冒昧地問她當年被指為漢奸的看法,她沉默了,沒說下去。」
大家該一眼看出,這專訪做不成的「死因」。記者千里迢迢到日本,不是死於人家的婉拒,而是死於人情世故四個字。
14年前高行健先生拿了諾貝爾文學獎,香港有位資深記者第一時間跑去法國找他,高先生一開家門便明言拒絕訪問,但記者抓緊機會寒暄懇求,十來分鐘的互動,記者完成了一次獨家對談,回來寫了篇頭條報道。
我也曾跑到長春敲門找一位大清末代王妃做訪問,她本一口拒絕,我以遠道而來動之以情,她答應讓我進屋喝口茶,結果,這泡茶,我喝了兩句鐘,臨走前,除了完成專訪,王妃還揮筆送我一張寫着愛新覺羅姓氏的墨寶。
對比之下,《蘋果》記者入得李香蘭家門,還坐於病榻前,已是「有得談」先兆。
記者卻「忍不住口」,作了個愚蠢開場白,白白斷送了一個可能是世上最後的專訪。
一個病重的人,你走到她身邊,問她做漢奸之感,沒被掃出門,是人家有品。無禮之外還無知,李香蘭父母都是日本人,當年正因此身份才免於刑,問出這問題,證明來者連書都沒讀透。
香港記者大概習慣了呼喝689 唔得掂大嚿細嚿……習慣了劈頭就問責,忘了做訪問應有的禮數和技巧,於是,一出家門就撞板了。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14年9月24日
原圖:RTH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