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職的青年說:「我要聲明,我出去遊行,完全係自願的。」「我唔係反對你哋,但係我反感特首的態度差,建制派得勢不饒人,夾硬來。」「途中,有啲人煽風點火,我覺得同我無關,我只係行我的。」「衝擊的人只係極少數,佢哋唔代表我,我唔係暴徒。你必須要承認絕大多數遊行的人係和平的,好辛苦行到終點就和平散去。」
他和我看着他們成長的社區年輕人一樣從頭走到尾,然後和平散去,他們很驕傲參與其中。當天我在社區裏,看着他們只能說一聲:「早去早返,注意安全。」任何挑戰他們這種自願參與遊行的言行,只會激化他們的不滿。一位母親訴說起她兩個兒子參與遊行的事,顯然母子的意見不同。她說:「大仔聰明一點,行喺後面,但細仔就衝在前面,你知唔知我真係好擔心佢出事。」「仲話要學孫中山。」這位母親的眼淚都快掉下來。「細仔一返來,就挑戰我,好似有仇咁。其實佢講乜,我都能回答,他就是聽唔入耳。」「我最後只好避一避,落到樓下。」「點解啲家長為仔女付出咁多,不及一陣風潮,不及他所謂的朋友和老師?」我完全感受到對兒子的愛意、擔憂和傷心。
家庭撕裂是存在的,因為有「佔中」的教訓,所以家長會盡量忍氣吞聲。可是,這次家長更擔心的是子女的安危,有的願意陪伴而去,有的只是叫他們不要走得太前,有的怨恨老師教唆未成年的學生出去「體驗」。一位警察訴說:「我哋係好希望所有人都和平遊行,我哋都想平安返屋企。」「我哋完全係被動,一嚿嚿磚係咁掟埋來,成隻鐵欄、鐵棍、雜物係咁飛埋來,一開始就有幾個同袍受傷,我有同袍就被帶長針的鐵棍掟中,血係咁流。如果再唔採取適當的還擊,隨時無命。」「我哋警察絕對唔係黑警,我哋完全無挑釁示威者,只係迫於無奈還擊。」
細心想想彼此的言行往往有意無意地傷害對方,甚至用「一支竹竿打沉一船人」;彼此想被認同,卻不願去聆聽對方,若想修補關係,就要敞開心胸;彼此忘了物極必反的道理,貪勝不知輸,都曾試過,而且是循環不息,民意就起着中間的平衡作用。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 2019年6月21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