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任特首管治轉捩點 凸顯兩制分歧
四任特首管治轉捩點 凸顯兩制分歧

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盡管周日遊行充斥對現任特首之人身攻擊,可是心清眼亮者都明白:與其說香港人不滿特首的辦事能力和處事手法,真正的怨憤始終源於不認同亦不信任中央,且中間又夾着恐懼,甚至混進一絲絲的不屑、妒忌與自卑。可以說,行政長官作為中央在香港特區的代理人,他或她就自然因此而成為全香港人的出氣袋。

 

這並不是說特首本人在管治方面毫無責任,但從宏觀角度看看每位特首任內的關鍵轉捩點在哪,便可見本港政客從來都在劍指中央,因而有「愛香港便要走出來守護我城」此說法,意思根本就是指中央對香港不好,於是港人只能遊行抗議求自保。

 

中央雖曾妥協 香港反而走遠

 

所謂「關鍵轉捩點」,是指每位行政長官在原本順暢施政的蜜月期期間,所出現導致嚴重社會震盪的政治事件。不論一位特首最終的民望有多低落,他或她總有一段蜜月期--就算是甫上任便遇着反國民教育運動之梁振英,他就職前宣布「明年私院雙非孕婦名額應為零」的那刻,其政策確是獲得廣泛支持而盡顯強勢;相反,在經歷修改議事規則、一地兩檢、馬凱被拒入境等一連串事件後,林鄭的民望看似沒受打擊,但僅一場《逃犯條例》修訂的政治博弈,便令她在短短兩個月內,變成反對派口中「破壞力大過梁振英」的一位行政長官。

 

以董建華為例,八萬五政策被視為導致大量市民變負資產的主因,而且沙士期間死了很多人,但董先生作為特首在政治上的關鍵轉捩點,卻肯定是為基本法第23條立法,乃至成為反對一地兩檢以及反對修訂逃犯條例的一系列宣傳中,最常被拿來作比喻的政治meme(迷因,即那些一說出來就產生集體反應之概念,像提起23條,便會引發許多香港人的憂慮和不安情緒)。

 

至於曾蔭權,雖然「副局長擁有外國護照」和「慳電膽涉利益衝突」兩件事成為當時報章連續多日的頭版,兼且消耗了他不少民望,後期還有反高鐵運動,可是要數他任內關鍵轉捩點,則必然是他協助民主黨走進中聯辦,最終令政改方案通過,立法會從此多了5個超級區議員席位。

 

再來是梁振英,雖然他的任期較以上兩位特首為短,但除了上述反國教事件屬於其政治上的關鍵轉捩點以外,佔領運動亦毫無疑問是梁特首時期另一關鍵轉捩點,而且由於這兩個「點」出現在同一個管治階段,故特別值得進一步深入分析,然後再回到逃犯條例修訂一役上細心觀察,便可領悟到整件事情原來還有多一個層次的理解。

 

以上4位特首任內的特別重大政治事件,最明顯之共通點是全部均屬於「兩制分歧」:國家安全、中聯辦、國民教育、人大831決定、引渡逃犯到內地。然而,更值得留意的是在23條本地立法、接受政改方案加入超級區議員席位、及國民教育這三大政治轉捩點上,中央最終雖然選擇了妥協,但香港的政局卻沒有因為稍作緩和而平穩發展,更反過來與一國兩制的原先設計愈走愈遠--

 

‧自2003年「七一大遊行」之後,23條立法成為了歷任特首的忌諱:林鄭一直說要審時度勢,梁振英則根本從沒空間啟動,曾蔭權更把不在任內為23條立法,寫入2010年的施政報告當中。客觀來說,這16年之間國際關係日趨複雜,恐怖活動明顯轉型,而香港依然無履行其憲制責任,甚至何時開始,亦未可知。

 

‧政改方面,中聯辦不以特首為中間人,直接與民主黨談判的結果,不但沒促成往後更良好溝通互動,反讓民主黨飽受狠批:間接把本港政治推向極端之餘,也令到原本打算用超區議席來符合基本法之循序漸進要求,從而達致普選,最後因為反對派堅持公民提名,沒有就831框架妥協,令政改目標,化為烏有;於是重啟政改因此遙遙無期。

 

‧至於國民教育,雖道是化整為零,嘗試融入不同科目當中,又以活動教學提倡親身體驗祖國,但從這次學界對修訂逃犯條例的負面反應之大,尤其是「寧可十惡不赦逃犯留在特區,也不要有絲毫機會讓任何一位港人移交內地」的取態,可見過去(乃至將來)推行哪種模式的國民教育,恐怕亦是徒勞無功。

 

政客未引領支持者 與京溝通

 

相比以上三次中央就香港重大政治問題作妥協,卻換來不了了之,但採取相對強硬手段回應的佔領行動,再加上DQ官司,倒是令反對陣營出現一段長時間的動員疲勞,而建制派則連續在兩場單對單補選破天荒勝出。純粹從功能論的角度看,中央肯妥協之所失,跟強硬應對之所得,可謂相當明顯。當然,一國兩制是個長達50年的政治實驗,最終結果仍未可知,只是客觀的實驗結果,至今乃如上所示。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香港人畢竟是可愛又充滿盼望的一群,總會擁抱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心。可恨是不論黨派的政客們,每次集氣後,卻未有引領支持者和中央作更有效的談判溝通:民主派明明成功爭取過一次,卻未敢再試;商界在今年兩會期間,以人大政協身份直言港人容易誤墮內地法網,故大力反對修訂逃犯條例,又屢屢出爾反爾,「食相」令人髮指;其餘建制派(包括官員)解說能力之弱,更何足掛齒。

 

在這不斷「集氣、動員、遊行、衝擊、硬通過、失望、無奈、離去、放不開」的輪迴當中,有些人提出要進一步勇武抗爭,卻不太符合本港社會文化而此路不通。要是不鬥力的話,就只剩下鬥智。原來,妥協不是藝術:皆因香港政壇實在太多大脾氣的藝術家了,與其雙方鬥動員,不斷強調跟中央抗爭,選民何時才會願意選出「政治精算師」,跟中央以見縫插針的方式去不斷為港人謀福祉?

 

原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2019年6月10日


原圖:RT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9
嬲爆
6
無計啦
3
無意見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