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三方向加強支援SEN學童
循三方向加強支援SEN學童

本文作者為立法會議員鄭泳舜


可憐天下父母心,當一個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兒童的家長就更為艱辛,長時間的照顧、對前景的擔憂,都令他們承受龐大的精神壓力。早前網上熱傳一個單親媽媽悉心照顧自閉症兒子的故事,當中的愛與正能量,感動亦鼓勵了很多網民,同時凸顯出SEN兒童和家長需要更多的支援。

 

筆者作為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副主席,一直很關注SEN兒童和家長的情況及需要,亦收過求助個案,聽到不少家長和復康機構人員反映,近年政府雖然在支援SEN兒童方面增加了資源,但仍有不少地方需要改善,主要涉及評估輪候、幼小銜接和教師培訓三大問題。

 

輪候大塞車 錯過黃金期

 

現時特殊教育政策主張「及早識別,及早支援」,但事實並不理想,評估輪候時間一直「大塞車」。過去五年,衞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接獲的轉介新症數目,由二○一四年的九千四百多宗,至二○一八年一萬零四百多宗,增幅逾一成,加上醫生流失率高且增聘困難,輪候時間愈來愈長,社聯曾經做過一項調查,受訪家庭的SEN子女一般輪候一點五年,最長的輪候個案為四年。

 

SEN學童須先經過評估,再接受服務,極長的輪候時間,往往令他們錯過治療黃金期,亦使家長備受煎熬,衞生署就此必須增加資源和人手,縮短輪候評估時間。

 

社署現時有針對學前(六歲前)SEN兒童的康復服務計畫,不少家長都反映相關服務支援對SEN兒童幫助大,但SEN兒童到六歲入讀小學後,就轉交教育局跟進,導致物理治療、言語治療等支援出現斷層問題,加上小學功課壓力的增加,令SEN學童和家長無所適從。教育局應該與社署探討推行先導計畫,將康復服務擴展至小一至小三的學生,做好幼小銜接,更有效地跟進SEN學童的康復進展。

 

此外,教師接受特殊教育的培訓亦要加強。現時只有約四成二公營普通小學及三成公營普通中學的教師已接受三十小時以上的特殊教育培訓,當局應該改善師生比例,讓教師騰出空間照顧SEN學童及加強相關培訓,同時優化培訓課程的實踐內容,讓教師能切實照顧有關學童的需要,減輕家長的負擔。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19年5月28日


原圖:大公報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0
支持
0
好正
0
無意見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