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
上周六,前城大校長張信剛教授應國史教育中心邀請,以「開啟歐亞新歷史」為題演講,報名超額,座無虛席,都慕張教授的名而來。近兩小時的演講,出席者都聚精會神聆聽,張教授深入淺出導明蒙古民族的來龍去脈,指出蒙古建立的龐大帝國,由此而催生歷史上的東西交通往還,政治制度、人文乃至科技的融合,對人類歷史發展而言,是極大的貢獻。事實上,因着元朝及四大汗國共存的關係,東西人流、物流、銀流是源源不絕,除馬可勃羅、周達觀等較為香港師生熟悉的故事外,還有很多有趣、有意義的真實個案留在歷史裏,引發無窮思考與想像,可以說,元朝版的一帶一路是滿有可述可記之處。
時代的局限,當時由蒙古族建立的帝國,促成東西方的對話,確實也帶着不少時代的野蠻,如武力、種族歧視等。但從宏觀歷史以千百年的計算單位看,過要述,功也不能抹煞,蒙古帝國對歐亞新文化的促成,貢獻很大,單以元朝中土早有的指南針、火藥、印刷術,造紙術的再西傳,以及連繫帝國的驛站制度……這些對歐西的發展影響就至深且巨。
張教授本科專業是工程學,台大本科畢業,於美國完成博士學位,再到東西文化薈萃的香港,擔任城大校長十一年後,再到北大清華等校講課,張教授對理工與歷史文化的學養深厚,學教有西東,是屈指可數自身已滿載文理對話的學者。
筆者負責於張教授演講完畢作點總結:「文明的演進,真誠對話十分重要,記得近日在中國舉辦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習近平指出,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未來之中國,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
學習中國歷史與文化,就是要學習過去與現在永無休止的對話,由此吸取人情道理,繼續向前。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19年5月28日
原圖:RTH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