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嶄新科技。
我們會把手機拍下的相片上載到雲端儲存,利用Siri所搭載的人工智能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查看所需資訊,又會透過物聯網技術,追蹤網購位置。多認識科學知識,既幫助明白科技的原理,又有助了解這個日益倚重資訊科技的世界,所以「科普」教育十分重要。
政府必須加緊培訓人才
愈來愈多年輕人探求科學知識,主動學習新科技,所以早前有科技為題的展覽活動如「創科博覽」、「創新科技嘉年華」等,便吸引大批市民前去參觀體驗,以了解世界科技的趨勢。
去年,特首在《施政報告》指出,科普教育是推動創科發展的重要一環,會持續在中小學推動「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STEM)教育。今年《財政預算案》也提出會繼續撥款資援學校舉辦不同類型的STEM學習及體驗活動,以增強學生的科學知識。
有傳媒於去年就小學推展STEM活動作出統計,發現本港五百零九所直資、私立、津貼小學中,有逾六成的學校(三百一十八所)曾舉辦STEM相關的活動,而且內容多姿多采。
有小學在校舍天台安裝一系列的氣象數據器材,包括雨量計、風向計、風速計及紫外綫與輻射監測儀等,儼如迷你「氣象站」,以收集各類型的氣象數據,讓學生學習氣候知識,並培育環保精神。有學校推出「STEM創新科學課程」,訓練學生手腦並用拼砌模型,以理解較難掌握的數據概念。更有學校標榜在科學探究的活動中,加入「Research(研究)」和「Art(藝術)」的元素,讓學生設計一道行車天橋的模型,以啟發他們的創意思維。
列常規課程有系統學習
不過,學生要在科普活動中增進STEM知識,還需要具備相關學識的導師從旁輔助,理科畢業的老師變愈來愈吃香。然而,僧多粥少,即使大學增加了相關學科的學額,仍無法滿足現今市場所需。有小學校長不諱言,若有教師具有STEM專長及編程能力,學校會優先考慮聘用。
現時STEM教育可謂求才若渴,政府必須加緊研究培訓人才的措施。當務之急,可以安排現職老師參與科技相關的課程及工作坊,提升他們在科學及科技方面的學問,以助學生吸取STEM知識。然而要持續推行科普,發展創科,教育改革必不可少。我們應該要及早把編程及STEM納入中小學常規課程,並制訂官方標準,作為教科書、課程大綱的準則,這樣我們的新一代便能從小有系統地學習科學知識,為未來作好準備。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19年5月24日
原圖:新華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