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建造業議會主席陳家駒
雖然經過了逾半世紀的努力,香港在各方面的建設,還是遠遠未能滿足社會的需求。BB仔出世要為產房床位憂心、年紀大了沒有老人院安置、生病了到醫院要睡帆布床、死了沒有骨灰龕位,住屋問題一直未能解決,至今仍然短缺數十萬個單位。另一邊廂,政府庫房「水浸」,私人地產商個個腰纏萬貫,照道理香港的建造業,應該可以蓬勃發展;但事與願違,在過去六年,不斷受到立法會部分議員「拉布」的影響,導致工務工程撥款未能如期到位,工程不能如期開展;私人發展亦缺乏土地,沒有麵粉,又怎樣可以做麵包!
建造業自從2013年開始被「奄乾」,專業人士、工友和建築商的生活陸續受到影響,被迫發出哮聲。16個建造業界的團體,包括專業學會、工會、承建商和分包商,於2014年組織了「建造業大聯盟」,表達業界的意見,反對無理拉布。自成立以來,發起多次「反拉布」遊行,我亦曾經參與,表示支持。今年發展局向立法會申請1,700億元的新工務工程項目撥款,截至5月9日,立法會年度已經過了三分之二,但只審批了416億元,不足25%。
無理阻撓工程撥款和填海造地,不單影響數十萬建造業從業員的生計、影響七百多萬市民的生活起居、影響社會健康發展,禍及未來數代香港人的福祉。
建造業要健康發展,無論是人材培訓、機械器材及創新科技的投資,也需要建基於一個穩定的商業環境。時高時低、時飽時餓的建築量,對建造業的長遠發展,百害而無一利。
1997年回歸後,遇上亞洲金融風暴,政府停建居屋,叫停大部分基建工程,弄致建造界雞毛鴨血;2007年第三屆政府上任不久,全面推動十大基建,弄致工程成本飆升,超支超期。近期發現的多宗工程監管和質量問題,或多或少也與此有關。
政治歸政治,民生歸民生,香港終究需要找出一個長治久安的方案,讓建築人,可以專心地和安心地建設香港。
原圖:hkca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