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字訣救不了泛民
拖字訣救不了泛民

香港行政長官普選的政改發展到這個階段,泛民主派須作出一個徹底的檢討,這檢討包括了他們的目標,也包括了他們的手段。

佔中的其中一個發起人戴耀廷在日前接受外國媒體訪問時,用上「失敗」來形容他們的佔中運動,此舉引起他的政治盟友嚴厲批評。戴耀廷此舉在政治上可以被認為鹵莽或者不智,但卻不能否認,他的坦白,把泛民主派的底牌亮了出來。

泛民錯判形勢北京遇硬愈硬

從邏輯上來分析,佔中運動根本未曾發生,那又如何可以判斷為失敗呢?戴耀廷的失敗論的唯一合理解釋,就是整個所謂佔中運動,只是一個用來威脅北京的口號,他們根本沒有預計真的會上演一場把香港經濟金融活動毀於一旦的激烈鬥爭。泛民主派一開始就對鬥爭形勢作出一個錯誤的判斷,就是認為北京怕亂,在穩定壓倒一切的主軸思維下,北京面對大型社會抗爭運動的壓力,最終只會讓步。所以戴耀廷本來是閒話一句的佔領中環,馬上被定性北京怕亂的泛民主派借來一用,大學教授幾乎成為泛民共主,皆因佔領中環真的觸動了北京的神經。但可惜判斷只是對了上的一半,佔中的確有很大的刺激性,但北京的反應不是退縮讓步,而是用了鄧小平在中英談判時的五字心法:勇敢地面對。

對戴耀廷和與他相近想法的泛民人士而言,佔中只是用來威脅北京的手段,當北京不為所動,人大常委會在上月底作出相關的決定,泛民主派不可能靠自己在現時選委會兩成左右的政治本錢去確保他們的一個代表可以安全抵壘,佔中的威脅手段落空,所以戴耀廷口中的失敗論,只能在這個背景情況下才可以合理地解釋。

承認失敗也好,不承認失敗也好,泛民主派不能不面對現實,儘管他們可以繼續玩弄他們一直非常擅長的語言遊戲,但無論如何講、怎樣講,都無法取代他們在立法會的政治決定,而這個決定也是非常簡單清楚,就是支持還是不支持。而這兩個決定,對於整個香港和他們自己的政治影響,值得他們仔細思量。

擺在泛民面前,不是有無限的選擇、無限的組合,而只是支持還是不支持人大常委會定下的普選框架,如果反對,那2017 年行政長官選舉辦法注定原地踏步,仍然由1200 名選委選出下一任行政長官。選舉辦法維持不變,但北京和泛民的政治關係肯定比目前嚴重倒退。如果我們用差劣去形容現時這種關係,我們會有什麼形容詞去形容未來可能出現於北京和泛民之間的政治關係?

重啟政改前提:建制擁47 席

泛民揚言,否決了現時這個他們認為不理想的方案,他們可以繼續爭取他們心目中完美的方案,但如何爭取?何時可以爭取得到?他們會用上什麼手段?繼續威脅佔中?真的佔中?事實證明,激烈的行動威脅,只是換來北京更強硬堅定的回應,而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其實已經劃出一條清楚的單線發展軌迹,就是在香港實行首次普選的模式,就是上月底人大決定的那個模式,2017 年不實施,拖到2022 年,一樣是用這個框架。而從現實來分析,錯過了2017 年這次普選的機會,我們將無法預告哪一年可以落實。過去一直有傳言,就是今次行政長官普選方案不能得到立法會支持,那在未來10 年甚至15 年都不會再次重新啓動。這種傳言最後沒有在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中出現,但這種顧慮不能完全抹殺。這不是一種懲罰的手段,而是必須面對的政治現實。如果今次政改失敗,說明瓶頸就在立法會的三分之二的支持。而人大常委會今次決定的框架,又是香港行政長官普選的必經之路,5 年之後如是,10 年之後也如是。所以除非政府有相當大的把握,可以得到立法會三分之二的支持,否則今次失敗之後,不會貿然啓動政改五部曲。搞一次政改,社會要投入多少資源,要付多少代價!所以再次啓動政改的大前提,是立法會組成有重大的改變,換句話說,建制在立法會的票數,必須超越47 席。這是未發生的選舉結果,所以無人能預告。而換轉另一個角度,市民希望早日一人一票選特首,在立法會選舉上就必須轉投建制派,這不但對以民主為號召的泛民是莫大的諷刺,也是他們在2016 年立法會選舉中不能迴避的政治問題。(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4年9月16日

原圖:takungpa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