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過寧夏供港的銀川菜心,有讀者問:為甚麼菜心要山長水遠走貨車陸路而不搭快速的高鐵或飛機?這當然是涉及成本,但更重要是因為國策。
一個國家最窮困也最辛勞的階層,肯定是農民莫屬,一世營營役役望天打卦賺取微利,如果國家不出援手,農民很難有出頭天。
所以,脫貧國策的第一步,就是路通。有路才有生機,農民要脫貧,就要把農產品賣出去,這些年,國家拼命建公路、公速、橋隧、高鐵,為貧農殺出一條血路。
有路了,能走嗎?內地高速公路的橋費路費不菲,農民有貨、有路、沒錢,怎辦?
原來,全國公路網上都有條「綠色通道」,只要是運送農產品的車輛,橋費路費一律全免,農民的運輸成本只是汽油費,就可把手上農產品運到全國各地。這些德政,沒有一錘定音的國策,是辦不來的。看香港單是港隧西隧東隧的價錢,爭拗十多年還未有結論,就是例證。
我們常聽「脫貧」、「扶貧」這些字,說容易,但怎做呢?給你一袋錢?明天用完怎辦?這代用完下一代怎算?
最近到寧夏參觀了一個叫「閩寧鎮」的地方,鎮上房屋一式一樣,住的大都是回民,西方媒體一看,肯定會說這是回族貧民的集中營了,但走進其中,你會發現,原來這是個脫貧安樂窩。
閩寧鎮的居民,來自寧夏南部山區或戈壁灘,那裏長年乾旱少雨、土地貧瘠,被評為「不適合人類類居住」。二十年前,國家把山裏八千多戶、共四萬多住在艱難地域的貧民,一批批帶他們走出大山,從不毛之地遷到城市邊緣,來到寧夏首府銀川市近郊,在平原拔地重建一個新區安置。他們每戶獲配一個六百尺單位、三點五畝耕地,教他們種葡萄、養牛、育菌草……並配對了較富裕的福建省作為結盟鄉,一對一重點扶助。
二十年後的今天,閩寧鎮上已有條紅酒街,售賣不同品牌的國產紅酒;也有不少農莊果園,賣鮮果之外還有豐富的副產品如果汁、果醬、果酒……
授人以漁,其實還要很多國策配合,十四億人的脫貧路,走了一大半,都是一步一腳印的走出來的。
原文轉載自《頭條日報》 2019年5月9日
原圖:新華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