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我應亞洲生產力組織(APO)之邀,到南韓首爾擔任智慧城市研習坊的培訓導師。與會的十多個亞洲發展中國家政府代表都對智慧城市趨之若鶩,希望以發展智慧城市解決種種難題。
演講中,我提到發展智慧城市至為關鍵的是第一步,即釐清問題,掌握好自己的強弱項,否則空有宏大理想,與會的菲律賓大學學者對此也許感受尤深。他講述於2012年推出的「大馬尼拉」發展宏圖,要把16個城市連結成一個馬尼拉大都會,整個地區佔全國產值33%。這個名為「大馬尼拉綠圖計劃2030」(Metro Manila Greenprint 2030)橫跨20年,得到世界銀行、澳洲、日本等協助。
大馬尼拉發展局主席指出,這個計劃有幾個目標:把首都建成東亞地區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城市,並打造舒服安全的生活、教育、休閒環境,令巿民安居樂業;創造優質的就業機會,令人才得以發揮所長──例如期望資訊科技及外判工作創造的職位,能由2012年增長兩倍半至2020年的630萬個;交通出行更便捷,也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同時要有穩妥可靠的基建,令人毋懼天然災害和氣候變化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大馬尼拉的各個區域不分貧富連成一體,共同為這個大都會的建設努力。
不過,7年下來,不少舊問題仍然存在,據當地傳媒報道,首都依然有不少居無定所的貧民;更重要的是,缺乏科學、技術和創新文化,公帑花在這個範疇的也不多;因為人才短缺,相關基建亦不足,生態圈仍未形成。因此如何抓着當地問題核心,起動智慧城市的發展,是成功的關鍵。
菲律賓和印尼等東南亞國家都擁有非常豐富的天然資源,但也面對天災、人口老化,以及城市急速發展引致的交通擠塞、空氣污染等問題。要踏上發展智慧城市的第一步,我認為這些國家應該先清楚掌握自己的強項,即全國海底和陸上的資源分布。在這方面,美國、澳洲、英國等國家均會善用地理資訊系統(GIS),盤點所有資產才部署發展計劃。
總體而言,東盟國家在發展智慧城市方面需求甚殷,而新加坡、南韓等已早作部署,比起她們,香港政府早於二十多年前已經引入先進的GIS作決策之用,先於不少亞太區城市;去年地政總署又率先把多個政府部門的數據集連結,空間數據基建已具雛形;加上金融方面多番舉措,如發出虛擬銀行牌照等,顯示香港在協助東盟國家發展智慧城市方面深具實力。如果香港政府能加快腳步,盡速完善空間數據基建,肯定對我們輸出先進經驗,更加有利。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19年5月8日
原圖:RTH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