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所見所聞所感
香港所見所聞所感

高鐵之旅:

我們在4/9日從上海搭乘高鐵到香港,頭等車廂在啟程前基本是客滿的。內地乘客在每個中途站都有上有落,在列車到達深圳之後才少了一半人。我們在香港西九龍總站辦理出入境手續,流程順利。反對「一地兩檢」之人,確是無理取鬧!

 

由車站搭乘計程車前往銅鑼灣之酒店,一路通行無阻。來到酒店時已經接近午夜,附近的餐廳都關門了,只有麥當奴一家仍然燈火通明,但午夜十二時一到也會關閉。經過這次經驗,我才發覺香港並非一個「不夜天」的城市。

 

在中旅社辦證的遭遇:

我的回鄉証在2017年便已過期,但去中旅杜補領時遇到太多人,所以決定暫時不辦。這次曾經上網預約,但日子總是與我們的行程有矛盾,香港朋友提議我直接上門申請快證,多付點費用便可。殊不知我來到時,值勤人員說沒有預約不行,猶如一盆冷水向我澆來。我只有硬着頭皮向「領新證」的窗口要求特別處理,但被拒絕。再向「協助台胞」窗口的女職員求助,她正在閒得無聊,願意聽我解釋並為我解決問題,但忙了一陣子她發現我已經超過七十歲,無須按照規定輪候,我於是順利辦妥了補領手績。

 

海味市場:

中旅社設於上環,辦完證就趁機和我一起來的孫兒去「上環街市」走走,看看這座碩果僅存的舊建築,但它已面貌全非。從這裡再往西走,很快便走進海味批發市場,成行成市的海味店櫛比鱗次,發㪚出來的海産味道,彌漫著整個地區。香港傳統的實體經濟將永遠存在,不會受到時代淘汰。孫兒從未見過這種經營方式,眼界為之大開!

 

中午的陽光很凶猛,我們想找個地方躲避一下,順便填飽肚子。孫兒看到街角一家餛飩麵店,想去嚐嚐。這是勞苦大眾的食堂,價亷物美。他能夠近距離接觸到這些普羅大眾,可加深他對香港的認識。

 

午飯後我們搭乘電車返回銅鑼灣區,乘客稀少,有很多座位空著。電車緩慢地往前爬行,涼風習習從車窗外吹來,居高臨下看兩旁的街景,十分過瘾,是最廉價的享受。

 

思家之情:

離家十幾天了,我問孫兒會思家嗎?他說開始有一點兒,因為每天都彈鋼琴的習慣暫時得不到滿足,增加了這種感覺。上午去中旅杜乘計程車時我們經過灣仔的「通利琴行」,回程時他想到那裡去,結果去了,並逗留很久。當他看見店內擺放了很多鋼琴,如獲至寶。店員不怎麼理會我們,任由他試彈完一曲又一曲,直到心滿意足才離開。

 

濃濃的親情:

晚上和外甥鎮鏞一家七口、秀華和澤民夫婦吃潮州菜,十分美味可口!香港仍然是食家的「天堂」,但消費愈來愈高!孫兒和我都吃得津津有味。未來幾天的飯聚都排得緊緊,親戚和朋友都非常熱情,見到他們真開心。年紀大了感到友情及親情愈來愈可貴!

 

南丫島一天遊

春雨綿綿,我們幾乎打消去南丫島的計劃。舊同事Willy於約定時間來酒店接我們,三人一起搭乘巴士先往香港仔去,來往南丫島的渡輪要等到十一時才開航,時間仍早,便在附近徘徊。很多茶樓都坐滿了老人家,他們一面吃點心一面和老友們閒聊,花上大半天才回家。上茶樓是香港的文化,尤其適合退了休的老人家,消費低,比呆坐家中胡思亂想引發情緒低落好得多。香港「地小人稠」,住宅區和商業區集中在一起,方便老人家在區內活動,這種環境比加拿大「地大人稀」猶勝一籌。老人家活得開心,自然會長壽很多。

 

天氣不好,風又大,南丫島很少遊人,老外比本地人還要多,他們遊興不減,風雨不改。雨下了又停,停了又下。Willy和我都拿着雨傘擋雨,孫兒則若無其事,只顧拿著相機取景。環島遠足的計劃調整為以瞭望台作終點,在風雨中完成。

 

海鮮餐廳有一半以上不開店,照常營業的也門可羅雀。Willy很客氣,請我們嚐了一頓美味可口的海鮮餐,滿載而歸。

 

時代廣場∙∙∙∙∙∙

昨天香港好友Edmond夫婦邀請我們去「時代廣場」飲茶,由酒店步行,經過「女人街」,時間尚早,售貨員比行人多,顯得泠泠清清,我們三個男人左顧右盼,都沒有看見合適的東西要買,賣貨的人也不理會我們。以前老伴帶我去那裡時,往往擠得水泄不通。

 

飲茶之後,在商場徘徊,人流稀疏,不必擦肩而過。這個商場內之貨品檔次十分高,我們只看不買,店員仍笑臉迎人。離開商場,街上來往的人也不多,香港零售業今非昔比,是否大陸客少來了便一下子變成這個樣子呢?

 

晚飯在九龍尖沙咀另一好友經營的「金牛苑」吃,非常美味可口。晚飯後正是維多利亞港燈光最燦爛的時刻,海旁的「星光大道」是欣賞夜景的最佳地點,朋友提議我們去。這本是遊客雲集的地區,人頭湧湧,但這個情景今夜竟然沒有出現,香港經濟是否已開始蕭條呢?

 

有人這樣說:大陸人來香港旅遊的熱情冷卻了,因為來過一次或二次之後,發覺好玩的地方不多,酒店又貴,東西亞比這裡便宜而且有趣的地方又多,香港人對他們往往不客氣,何必花錢買難受呢?外國遊客也少了,他們大概負擔不起香港的高消費。

 

孫老太∙∙∙∙∙∙

晩飯約好了和孫銓師傅長子一家人吃,九十多歲的孫老太坐着輪椅來,她頭髪全白,不良於行,講話不清,但精神飽滿,一看見我便露出微笑來,緊緊握著我的手不願放開,使我感到濃濃的友情從她的掌心透過來。1962年我在一家旅行社擔任初級簿記員時開始認識她丈夫孫師傅,他為我公司裝修寫字樓,不久便成為忘年之交,他過世後,他的兒女仍然和我保持往來。孫師傅的長子在「九七」動盪不安之際,將妻子及兒女移民到加拿大去,但他們不習慣異地之生活,十多年前決心回流香港。現在兒女都有了固定的職業,不會重返加拿大。這種情況十分普遍,人望高處走,水向低處流!據說從加拿大回流的港人便超過二十萬,他們能夠當機立斷,及早行動,避過了房價一浪高於一浪的風險。

 

大澳漁村之風光

遊大澳那天,風和日麗。孫兒上網查了往那裡去的地鐵及巴士路線,按着指示,順利到達。大澳在我印象中是在大嶼山之盡頭,偏遠之地,與外界隔絕。如今香港的公共交通網將大嶼山和很多離島連接起來,非常方便。當今之世,似乎沒有一座城市之交通設施比得上香港。最近通車的「港島繞道」,顯著解決了港島交通的阻塞。政府在交通基建方面投下巨資改善,成績突出,有目共睹。

 

我們先搭乘地鐵往東涌去,然後在東涌轉乘往大澳的專線巴士。沿途之民居疏疏落落,密度很低,可供發展;兩旁的山景也保存一片綠色,與鬧市之混凝土「森林」截然不同。如果長居香港,我會選擇在這裡安家。

 

大澳果如所料,仍舊保持着漁村的風味。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河在村旁穿插,兩岸都是簡陋的民房,很多被改裝成販賣海鮮及海味之店舖,漁民將漁獲直接出售,避免被中間剝削。我們就地取材,買了一尾鯧魚,光顧就近一家餐廳,由廚師為我們烹調,吃得飽飽才開始漫無目的的遊盪。

 

烈日當空,我感到汗流浹背,便找個有遮蔽的地方躲避一下,孫兒則繼續揹着攝錄器材到處取景。突然陣陣涼風吹來,加上「飯氣攻心」,使我昏昏欲睡。這只不過是四月下旬,夏天似乎已急不及待到來,加上潮濕的空氣,增加了炎熱的感覺。當想起多倫多的氣温仍徘徊在十度左右,思家之情悠然而生!

 

到蘭桂坊趁熱鬧

Edmond 夫婦很熱情,邀請我們到蘭桂坊一家西餐館吃牛排。這裡專門供應阿根廷牛肉及阿根廷紅酒,環境典雅,格局高檔。Edmond是美食專家及品酒高手,由他點菜及選酒最適當不過。一頓豐富的晚餐在柔和的燈光及悅耳的音樂下進行,孫兒吃得特別高興。

 

飯後在他們的引領下,我們在蘭桂坊流連,體會香港洋化一族的夜生活。華洋混集是香港特色之一,在「九七」後也沒有改變。移民回流眾多,加強了香港國際化之色彩,東方之珠愈來愈明亮。Edmond 也是回流一族,吸取了西方文化之精華,在香港發揮得淋漓盡致。由於他的影響力,未婚之次子也在畢業後重返香港,在這邊大展身手,幹得有聲有色。除了他們之外,我也認識很多回流派,都感到當初決定得太草率。

 

離開燈火通明的蘭桂坊,行行走走,竟然走到英屬時期的警察總局,俗稱「大館」。久聞其名,但從未見其真面目,我實在稱不上「老香港」呀!大館以往肅殺之氣蕩然無存,因為它已被改裝成為休閒之所,咖啡座及酒吧佔了大部分空間,還有個露天的舞台。酒吧的侍應生都是金髪女郎,講英文帶有強烈的東歐口音,原來她們是從西伯利亞來的俄羅斯小姐,往香港「掘金」!

 

印傭菲傭佔據香港街道的奇景

週末是外籍家傭的休假日,他們聯群結隊走上街頭,在天橋底,運動場及大厦的騎樓底扎營,在那裡消磨一天:吃、喝、聊天都就地解決,直到日落西山之後才離開。香港的居住空間小得可憐,容不下家傭招朋喚友來到居處共度快樂時光,被逼求此下策,實在可悲!這種情景,我見猶憐!

 

菲律賓和印尼經濟落後,就業機會低,過剩之勞力成為輸出之「資源」,這個現象久已存在,似乎解決不來。


外來家傭對香港一般家庭貢獻良多,但往往得不到僱主的善待,雙方關係惡劣,大概是居住空間過擠形成的。香港居住環境之惡劣是各種問題之罪魁禍首,不容坐視不理。

 

整體印象:

香港風彩依舊,「佔中」沒有將它拉倒。大灣區之計劃給予香港很多機會發揮其獨特的優勢,港人必須珍惜,與大灣區之城市携手合作,共享繁榮!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3
支持
3
好正
1
無意見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