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不夠是事實 有限開放杯水車薪
醫生不夠是事實 有限開放杯水車薪

對於香港政策範圍上的問題,個人一直列在首兩位的是房屋和醫療。房屋的問題論者已多,而且問題的嚴重性早已盡見人前,在此毋須喋喋。但醫療的問題,目前還未行到深水區!


香港目前的公共醫療服務,大體來說,不能說是差,當然間中會有一些醫療失誤,專科醫療服務輪候時間也是偏長。但撇除這些容易見報的負面新聞之外,社會上普遍的民情而言,對香港公共醫療服務仍然算是滿意,尤其是在以生產總值約3% 的水平而言,就更是物有所值。


但以目前的公共醫療服務水平,其實也是不斷在惡化之中,最主要的兩個因素,其一是因為內地和香港兩地人士愈來愈自由流動,內地有能力來港使用私人醫療服務的人數也愈來愈多,這種趨勢是阻無可阻、禁無可禁,而且發展下去,需求只會愈來愈強烈。當私人醫療市場在利潤上升帶動下,醫護人員很自然由公營部門流轉到私營部門,這也是形成公營醫護人員「大逃亡」的其中一個主要因素。


而另一主因就是香港人口老化愈趨嚴重,目前香港人口年齡中位數已經是44 歲。香港老年人口愈來愈多,而老年人對住院需求是非老年人的6 倍。人口不斷老化,對公共醫療服務需求就一路直線上升。


香港醫生夠還是不夠,不同人有不同講法。有一位資深醫生跟我說,他認為醫生總體人數是夠的,但細分之下,就出現不平均,例如愈來愈多的醫生從事醫療美容,這方面供應充裕,但處理急症的就出現短缺。


這種分佈不平均固然會讓問題惡化,但是否就代表總體供應足夠?團結香港基金日前發表報告,就算以公私兩方面的醫生數目來計算,以每1000 名人口為基礎,德國有6 名、英國3.69 名,都遠遠超過香港的約1.9 名,就算以新加坡為指標,也是約2.4 名,也在香港之上。所以夠與不夠,拿這些國際指標比較一下就一清二楚。如果再加上內地潛在需求,香港這個醫生比例數字就更加被其他發達地區甩得遠遠!


內地來港醫療需求 阻遏無從


香港不夠醫生,從哪個角度來衡量都是一個事實。而內地來港的醫療需求,現實上也是阻遏無從。就算我們不去理會私人市場,但政府也一定有責任管理好公營醫療服務那一塊,尤其是大部分已經退休的人,他們也會由有公司醫療保險支持的私人醫療市場,轉移到公營醫療部門。所以保證公營醫療部門有充足人手或最低限度的充足人手,這是醫管局和政府的首要責任。


現時爭拗的海外醫生回港執業的問題,只是一個非常非常有限的開放,而焦點所在,亦不過是實習期這一個程序。過去那些符合基本條件回港執業的醫生,要重新考試,是其中一個障礙,但還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之一,是不能做回他們本來的專業。第二是那一段實習期。這兩個措施都是非常「趕客」的招數。今次要修改的,就是希望留人而不是「趕客」,但結果還是全數被否決。投票結果出來之後,全社會嘩然,政府也表示極度遺憾,立法會議員也乘機提出私人條例草案,威脅由立法會或政府修改條例。


醫生的專業自主,不是一種必然的安排,况且就算是以專業自主的模式進行,也不是不設任何限制和底線。在香港社會,大家都尊重醫生,都非常肯定他們對香港市民的貢獻,所以也對一些可能存在專業自主的問題,都予以包容,讓這制度自我糾正和調節。但一旦去到像今次的否決事件,對醫務委員會,以至整個醫生專業自主的形象打擊甚大。雖然後來找出千百個藉口,說是投票方法的問題,但都沒有充分的理據,因為這是決策投票,而不是隨機擲毫決定。決策投票一定有事前的討論和醞釀,以及投票人的政策取向。結果是最接近原議的也以一票之差落敗,往後的也只會輸得愈來愈遠。原本以為可以過關的第一選擇,一定是有幾名委員臨陣倒戈。他們的倒戈,就讓一直受人尊重的醫生和醫生專業自主的形象受到嚴重打擊。


當然,醫務委員會也意識到今次「玩大了」的惡果,所以找來一些技術性的藉口之外,也希望盡快再次開會通過決議,阻止事情進一步發酵。但今次就算成功修正,也只是影響到非常有限的醫生,對醫生短缺的問題只是杯水車薪。如果這個短缺不解決,一旦遇到某一件突發醫療事故而觸發大規模民意反彈,那就不是找一些技術藉口,又或者小修小補可以解決。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19年4月25日


原圖: RT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0
支持
1
好正
0
無意見
相關博評

評論

  • Stephen Chow
    Stephen Chow
    5年前
    1 回應 檢舉
    醫務委員會對我來說往往都只是一個醫醫相衛,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平民點燈的專權組織, 蔡堅放生陳以誠一案, 另外成班老人家自己投票是否容許70歲以上醫生繼續行醫, 梗係否決啦!
    專業自主應該只適用於醫生的操守管理, 在廣義的醫療公共政策上, 他們只會以小圈子利益角度出發, 並不會以香港社會福利為依歸, 廣義的醫療公共政策屬於政治及公共管理範疇, 老實說, 醫生懂個屁.
    醫委會當然可以有話語權, 提供意見, 但絕對不是最終的決定者. 英國政府對於醫療政策都是衛生部內閣的事務, 絕對不是英國醫務

    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