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4 年6月《香港便覽》的資料顯示,2013 年本港總勞動人口為386 萬人,女性勞動人口參與率為54.5%(男性為69.1%),與不少先進國家比較,例如美國為58.6%、瑞典為67.4%、加拿大為62.4%、新加坡為57%,香港的數字確實較低。
面對人口高齡化,政府的人口報告預期本港勞動力將於2018年開始出現下降現象。事實上,如何釋放女性勞動力,從來都是政府的研究議題,由「工廠妹」到現在知識型經濟年代,利用女性勞動力提升競爭力都是政府所關心的。
五十至六十年代,大量內地移民人口帶着資金和勞動力來港,因着工廠起飛,香港的社會和經濟迅速發展;七十至八十年代,工商業發展蓬勃,工廠林立,年輕女性成為主要勞動力。還起得《晚晚六點半—七十年代上夜校的女工》這本女性口述歷史的代表作,它完整記錄了女性對香港經濟的重大貢獻。當年的社會重男輕女,不少女性為要賺錢養家、供弟妹上學,因而犧牲求學、甚至結婚的機會。對每天勤勞工作的女性而言,如要改善生活環境,由藍領轉為白領,惟有利用有限的公餘時間努力進修。
到九十至千禧年代,工廠北移,對半生青春奉獻工廠、學歷不高的女性而言,如何利用她們的勞動力又成為社會關心的焦點。僱員再培訓局、公開大學的《女性人生自學計劃》也是從那時推展的。
根據統計處2014年《香港女性及男性》報告,2011年25.5%女性曾受專上教育;2013年,女性大多從事公共行政、社會及個人服務業(37.9%),其次為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19.0%),隨後是金融、保險、地產、專業及商用服務業(18.7%)。報告指在,2013年未婚女性的勞動人口參與率為69.2%,明顯比已婚女性的48.3% 為高,反映較多女性於婚後可能暫時或永久不再工作。
報告指出,曾使用互聯網服務的女性為2,343,800人,早前勞福局局長張建宗鼓勵女性從事金融、資訊及通訊等彈性較大的職業,利用互聯網來釋放具女性勞動力。理論上,這是可行的,筆者身邊不少朋友已在facebook、Instagram、淘寶開網店,也有轉至地產、金融、保險、互聯網推廣等行業,為的是方便照顧子女,為自己開展彈性更大的工作空間。
今天,雖然女性的教育程度不斷提高,但為何不少已婚女性還是選擇離開職場?
從現實情況看,可有以下數點:孩子的功課愈來愈繁重,程度愈來愈深,不少功課還要求家長一起參與;社會有不少看法,認為子女的學業是母親的責任;不少女性在市區工作,跟子女的學校有一段距離,扣除午膳和交通時間,婦女每周可以照顧子女的時間不多;不少家長喜歡為子女鬥證書、鬥課外活動。怪不得那麼多已婚女性要離開職場,只為方便督促子女的學業。
至於香港的房屋政策,也是不利婦女出外工作,例如小單位多,中大型單位的供應較少。筆者早想換大一點的房子,方便一家六口同住,可是上千呎的單位短缺,房屋的實用率又低;當我們須要付出現有房子的一倍價錢,只可多換50平方尺的空間,便已打消念頭。
大家要明白,細小空間較易令人產生摩擦,無助家庭和諧。就算是公屋,供七人或以上的單位也很少;為了加快上樓,大家庭分開兩個家庭申請會比較划算,結果已婚女性的支援變得薄弱,惟有放棄全職工作。
如何為婦女創造有利的就業條件,全盤的政策包括教育進修及再培訓、房屋、福利,僱傭關係、託兒、以及長者照顧,全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如何透過職位分享、兼職、彈性上班時間、家庭友善措施去吸引女性重回職場,正是政府所要關注的問題。
近期,統計處積極調查家庭成員兼職的情況,期望得出有用數據,協助當局了解實況,從而制訂相應政策。
原文轉載自《信報》2014年9月12日
原圖:dm991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