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本港醫療人手短缺,除公立醫院的前綫醫生短缺外,還有港大和中大醫學院不夠老師培訓更多醫科生,另外衞生署也不夠醫生落區推動基層醫療(primary healthcare)——正因如此,當市民得悉醫務委員會(醫委會)否決了「放寬海外專科醫生實習要求」的所有方案以後,全城譁然,亦同時令3大老牌政黨民主黨、自由黨、民建聯,罕見地齊齊槍口對準醫療業界的保護主義。
不過相關功能組別立法會議員陳沛然醫生就此重要課題,竟然半個月來也不接受傳媒訪問,反而同是醫生的直選議員郭家麒在這段時間卻多番回應。及後陳沛然在復活節長假期首日的受難節,突然公布一個由醫學會領頭的新方案,當中關鍵是海外醫生要免實習執業,所要求「在香港的工作年期」會因應工作機構而不同:
-在公立醫院工作的要求最低:至少3年
-其次是在港大或中大醫學院工作:至少4年
-在衞生署工作的要求最高:至少5年
前綫+培訓+基層醫療 同樣重要
新方案旨在先令公立醫院受惠,更明顯把在不同機構工作的醫生分了等級。或許會有人問:現時不是公立醫院最不夠醫生嗎?新方案側重公立醫院有何不妥?理論上,病人組織也不介意多些前綫醫生罷。
但此言差矣!引入海外醫生,不單為了減輕前綫醫生壓力,更是培訓醫生之鑰匙:兩間醫學院暫時未能大量增收醫科生,主因之一正是教師不足,除非能引入海外專科醫生,否則又有多少本地醫生願意花時間執教鞭?另方面,我們也不能輕視衞生署在提升基層醫療方面擔當的角色——眾所周知,提升基層醫療水平,乃長遠緩解本港醫療問題的關鍵。
由於前綫人手、培訓醫生、基層醫療,三者互為因果,同樣重要,故即使是病人組織也不認同以上醫生業界提出的方案。亦難怪兩所醫學院在新方案公布翌日便立即表明反對!特別在復活節長假期,兩間大學竟同時迅速回應而不等到星期二假期完結才出招,足見他們相當不滿,間接證明此所謂「獲業界共識」的方案,實際上帶來更嚴重的分化問題。
醫學院衞署人手需求 沒理會
要明白為甚麼醫生業界自以為有共識,但提出的方案還是出了大問題而不被廣泛接納,我們就必須「回到過去」——先了解本月初被醫委會否決的那4個方案,在內容上跟新方案有何關連。因為與其說當日有4個方案被醫委會否決,實際上委員要投票決定的方案,基本上只得兩大類:
(1)只放寬海外醫生到公立醫院工作的實習要求;
(2)除了公立醫院,也放寬海外醫生到兩間醫學院或衞生署工作的實習要求。
在(1)和(2)兩大方向之下,則有兩個海外醫生「在香港工作年期要求」的選項:
[a]在港工作的3年內考獲香港執業資格試,即可免實習;
[b]在考獲香港執業資格試後,還須工作3年方可免實習。
換言之,醫委會雖然就4個方案投票,但實際上卻是先就(1)和(2)兩大方向表態,再思考「在香港工作年期要求」的[a]或[b]選項,也就是按「1a/b」Vs「2a/b」投票。如此拆解這些選項後,我們便可清楚看出,方向1根本完全沒理會醫學院和衞生署的人手需求,而只求讓公立醫院受惠,故此不論是1a還是1b,也未能獲得包括醫學院、消委會代表、病人組織等其他持份者廣泛支持,皆因如上所論,前綫人手、培訓醫生、基層醫療,三者互為因果,缺一不可。
醫生保護主義強烈 自私短視
以上分類方法,也解釋了為何在上一回的醫委會投票中,獲最多人支持的方案是2a:因為公立醫院、醫學院、衞生署均同樣受惠於新措施,一視同仁,同時海外醫生工作年期要求亦最短(3年內資格試合格便免實習),反映目前人手短缺有多迫切——可惜由於那次開會是投暗票,故縱使2a方案顧全大局,最終還是敵不過醫生那強烈的保護主義心態,令方案僅以一票之差被否決。
從解困角度出發,如今事情鬧大、群情洶湧,醫生們若想向市民證明自己也認同需要海外專科醫生幫忙,最直接做法,自然是以最多人支持亦同時最少人反對的2a方案為基礎,微調一下通過,便大功告成。然而,或許部分醫生擔心以曾經被否決的方案為基礎再投票,將予人醫生業界出爾反爾之觀感,加上會引來到底是誰口不對心(表面支持,投暗票卻反對)的追查壓力,故醫生們似乎是為了自己找下台階,甘願放棄可尋求最大共識的2a方案。
但較人驚訝的是,醫學會在上周五所提出來的新方案,竟然是以方向1為基調:即以只求令公立醫院受惠,而不惜分化整個醫學界:既不理會港大或中大醫學院不夠教授,也不理會衞生署如何提升基層醫療——筆者不相信在公立醫院工作的多數醫生心胸如斯狹窄(畢竟他們只望盡快有更多人手幫忙),但醫學會一眾代表如今卻擺出這種損人利己的姿態,確是匪夷所思。莫非他們要全港市民知道:只有醫學會批准才說了算,一切其他方案也得靠邊站?
回頭看來,有些人在4月3日當天一聽到「醫委會否決全部方案」,便斷定醫生業界但凡任何引入外來醫生的建議也會不分青紅皂白地反對,卻原來,保護主義的惡劣程度已不止這種地步:目前醫生業界的保護主義除了強烈排外,更相當自私短視——那怕醫生繼續短缺、那怕損害醫療系統長遠發展,也不願兩間醫學院引入海外專科教授來培訓更多醫科生,務求遏抑醫生供應,免後起之秀爭飯碗——這正是當下香港整體醫療問題之死結所在。
原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2019年4月23日
原圖:RTH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