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獨把香港帶往何處?
台獨把香港帶往何處?

對於香港2017 年普選行政長官的安排,本人在《明報》本欄已經有連續的評論和分析,2017 年普選行政長官的落實,不但是貫徹了《基本法》的目標,也同時讓香港政治格局有一個改變的機會。所以2017 年的普選可以成功落實,不止是關乎那一年的選舉,對未來的政治格局和管治也是具有深刻的意義。但儘管有這個清晰的目標和良好的意願,擺在眼前的實際困難卻是人所共見。既要中央同意,又要得到泛民有相當數目的立法會議員支持,缺一不可。要符合這個先要條件,中央和泛民要有相同重疊的立場基礎,那才有機會成事。要找到這個重疊的立場基礎,就只能通過溝通和合作,去促進互信。在沒有相當互信的情况下,大家不會作出諒解和妥協。所以諮詢只是平台,只是形式,實際的內涵,其實是雙方的良性互動。但還未建立平台,展開互動,有政治團體已經發起佔中運動,企圖以政治動員去施加壓力。這不止是和平和暴力的問題,也不止是守法和違法的問題,而是為建立那個政治立場共同基礎的目標反其道而行,徹底破壞互信,令諒解和妥協的機會消失。而當佔中的政治宣傳高唱入雲時,再拉來美國和台灣兩個外來因素,讓問題更為複雜難解,所以在本欄之前的撰文〈為成事而做,還是為敗事而來〉,就指出佔中、拉美、獨台是為2017 年普選行政長官選舉幫倒忙。

兩岸的統一問題,一直是一個非常複雜而敏感的問題,而在本質上,台灣和香港也是截然不同。中華民國政府曾經是代表中國的政府,只是在內戰失敗之後才遷台。但隨着李登輝執政和政黨輪替後,台灣由爭取代表中國的合法地位,慢慢走向以不同名目表達的獨立路向時,統獨成為兩岸關係的主軸,而在台灣本島,獨派是佔了上風。台灣要獨,自然不會接受一國兩制,所以在獨派的政治算盤之上,他們只會用盡一切辦法去抵制一國兩制的構思。香港成功落實一國兩制,是台灣獨派所不願見,他們也無法以客觀中立的立場,去判斷香港的政治狀况。例如在台灣爭辯ECFA 時候,獨派大灑金錢搞文宣,唱衰香港CEPA 的作用,並拍宣傳片指CEPA 讓香港的大學生當清道夫,誇張失實,無過於此。

在這個兩岸統獨形勢下,我們且不去講國家統一這些民族大義,只是局限於香港的政制發展和落實行政長官普選,跟台灣的台獨力量掛鈎究竟有何戰略意義?台灣式的民主,是否值得我們參考借鑑的民主,固然是可容爭辯,根據李登輝自己透露的策略,台灣搞民主最主要是為了體現主權的獨立,可以在國際抗衡北京。說到底,就是為了台獨鋪路。但香港搞民主,不止是為了落實基本法的規定,更是為了要建立一個更能服務市民、促進發展、改善民生的政府。但直到目前為止,台灣式的民主,是不是香港要走的道路?

登門討教裏應外合

之前一些立法會議員在台灣的台獨報章刊登撤換特首的廣告,把台獨因素拉進香港的政治活動之內,已經讓人引以為憂。但當賣完廣告之後,香港的真普聯和佔中運動的代表,更到台灣拜會台獨大老施明德,向他討教佔中的策略。如果有媒體以觸動北京的敏感處來形容上次廣告事件,則今次的登門求教,相信是裏應外合。把台獨引進香港,落地生根,開的是什麼花,結的是什麼果?

香港不少泛民的朋友,過去都一直鼓吹,普選可以帶來更有效的管治。無論是真是假,孰是孰非,對香港市民還是中央政府,都是非常中聽。因為這是你好我好,兩蒙其利,這個好處就算未必百分百是事實,但起碼也是我們共同的良好意願。但一旦以台獨為師,那就不是你好我好,而變成我要踢走你,我是搞定你,這於2017 達成普選目標何益?更基本的問題,這是不是我們的原意?

在今次的「登門求教」的事件中,有台獨人士指出,香港過去是英國殖民地,回歸後又為成中國的殖民地,他希望香港可結束一直被殖民的地位和命運,那就等同把香港的政制發展,定性為對抗北京的反殖運動。反殖的政治目標就是獨立,出於台獨分子的口中,似是順理成章,天經地義。但真普聯和佔中運動要以此為師,他們要把香港帶到何處?

(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13年10月22日

圖:網絡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