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美的貿易談判屢傳好消息,新華社早前形容雙方取得進展,外媒亦以具建設性、氣氛良好等,來描述中美代表的會面。似乎過去數月兩國間的糾紛,將隨副總理本月訪美後,不久便會劃上休止符。霎時間,環球市場引頸期盼的中美貿易戰息火,看似終於來臨 — 特別是在這全球衰退就在角落的時候,投資者頗需要這陣「及時雨」。
貿易戰影響而被消化 再打下去意義不大
事實上,貿易戰於去年七月起開打,至今歷時八個多月,說實的,不論是中美雙方,還是環球市場,都已把貿易戰帶來的負面影響和消息,消化得七七八八。美方姿態擺了,中國還擊也作了,再打下去,意義不大。所以隨中方展示誠意協商,美國境內亦陷衰退問題,回到「合則兩利」的基礎上,只是時間問題。同時,貿易戰停火,亦是一個利好消息。在前景低迷的氛圍下,有刺激市場上揚舉措,美國自然不會放過。
只不過,未來中美合作的前景,肯定不如往日和熙。特別是中國國內的改革發展,以及「一帶一路」和「大灣區」兩個有條件為國際政經秩序洗牌的策略,相信會予更大力度推進。始終跟目前美國談互利互惠,有如與虎謀皮,那倒不如另闢蹊徑,再行發展。
美國對全球掌控力 大不如前
其實,美方在貿易戰中的心態不難猜:向世界表態、對盟友施壓。美國一直自信能在雙邊關係,靠經濟、軟文化、科技,以至亞太盟友包圍網,來制衡中國發展。問題是,自08年一場金融海嘯後,美國對以上四個範疇的把握力,已大不如前 — 經濟因「頭寸」泛濫而造成的過熱投資,釀成眼下另一次債務危機;華人文化抬頭,愈來愈多華人於商界管理、社會領袖、文化藝術等範疇取得成功,國際軟文化視線聚焦東方;中國科研一步步取得成功,不論是5G技術還是創新綠色科研,中國亦具領先地位;「一帶一路」倡議吸引美國傳統盟友日本、菲律賓的支持及大大小小的參與,台灣政局亦從民進黨的激進措辭變調為兩岸協商。這一刻,美國仍在世界脈絡中佔明顯優勢的,除了軍事,就是商貿。從此觀之,美國將對華策略重點放於經濟貿易,並嘗試「武器化」部分金融措施,實是有跡可尋。
中國積極改革 國內經濟趨升
不過,經濟上數字是最誠實。美國開打貿易戰的主因之一,在於其對華貿易逆差。特朗普一直以來的目標,為壓止「中國貨進,美金外流」的情況。然而,美國的貿易逆差在發動貿易戰後,反上升超過一成 — 美國出口貨物總值下降,從中國進口的貨物總值則增加。這證明了,美國對華設置關稅壁壘,除了徒令國民「捱貴貨」外,對整體貿易動態,起不了太大作用。
再者,隨中國積極推進改革,各大行紛指國家經濟已觸底回升,下行壓力逐漸紓緩。2019年中國GDP第一季度同比增長為6.4%,大大超過市場預期;中國採購人經理指數(PMI Index),包括製造業、服務業、建造業的數據,均錄上升,當中製造業指數的升幅,更是七年來最大,遠超經濟學者預期。此外,中國訂單及外貿出口數字,亦雙雙升至六個月以來的高位。這些數字,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早前於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演講時,提及到中國經濟將出現「積極變化」,且表示三月表現尤為突出一番話,互相呼應。
有論者指,中國經濟在中央改革及刺激措施奏效下,其穩步上揚為2019年全球經濟注入新動力,並清除了市場對環球衰退的部分擔憂。可是,國際經濟的勢頭,仍要看到底中美這兩大經濟體,能否在經貿合作上得出真誠協議。現階段來看,中國的誠意及讓步是十足的,關鍵在於美國會否把握機會,放下保護主義。
中美角力第二戰場:知識產權?
另一方面,是次協商亦看出美國欲以經濟手段,對中國科研施以監察,甚至限制。美方要求中國於知識產權的待遇上作「改善」,並提出召開定期會議確保中方遵守相關承諾。問題是,知識產權範圍甚闊,且在知識和技術流通的世代下,為產權劃出彊化界線,多招致創意和研發的被扼殺,令整體福祉水平下降。比方說,長久以來壟斷部分藥物專利的企業,一直產權為由禁止其他機構研發或使用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藥物,迫使病人,特別是那些來自未發展及發展中國家的,要付天價醫療費;過度傾向原產者的產權法,亦限制二次創作及改良創作,例如剛剛通過的歐盟指令《知識產權及數碼單一市場》中第13條,便惹來海外網民對相關法案矯枉過正,變相封殺創意的狠批,更引來超過五百二十萬人聯署要求擱置。
是故美方在知識產權上的意圖介入,看來並不只是保障既有產權那麼簡單,而是要準備好後著,在中國科研進一步「威脅」美國時,多一個理由去作干預。事實上,彭博社已用美國以「矽幕政策」與中國打起「技術冷戰」,呼應冷戰時期的「鐵幕政策」。看來,美國仍是一隻不折不扣的老狐狸。
作者Facebook專頁:www.facebook.com/yu.t.205
圖片來源:RTH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