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立法會議員李慧琼
立法會最近辯論如何解決「民生『三座大山』」,筆者認為在領展、港鐵及強積金對沖「三座大山」之外,還有「三座惡山」,一直阻礙香港的民生發展:分別是(一) 樓價高、劏房多、公屋輪候時間超長;(二) 硬件軟件超不足,醫療系統瀕臨爆煲;以及(三)青年人、中產上流機會不夠。
今天篇幅所限,只能重點講醫療系統這座「惡山」,其他留待日後再另文討論。
人手短缺 專科醫生培訓12年
公立醫院逼爆已不是新聞:臨時病牀開滿走廊、在流感高峰期急症室病人要等十個小時以上、專科輪候時間匪夷所思,內科專科新症要等五十七個星期,即要等超過一年才見到醫生。
究其原因,是因為在二○○三年之後足足十年,沒有大型醫院落成,當局亦沒有正面處理醫療人手短缺,任由問題惡化,以至公營醫療系統嚴重滯後,未能應付實際需要。
興建新醫院動輒需要花上十年,培訓一位專科醫生最少也要十二年,所以,就算特區政府痛定思,在二○一六年《施政報告》提出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畫,最快也要到二○二六年才能增加五千張病牀,但這個水平遠未達標。根據《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每一千人應該有五點五張病牀。但到了二○二六年,即第一個十年計畫結束時,醫管局病牀仍只有每千人三點四張病牀,而在人口快速增長的新界西,更是每千人只有二點四張病牀。
提前啟動第二個十年計畫
時間不等人,為了追落後,政府日前在立法會提出了第二個十年建院藍圖,規劃到了二○三六年,追加九千三百二十張病牀。問題是十七年後,香港人口老化比現在更加嚴重,九千多張病牀真的夠用嗎?
反觀新加坡,人口比香港少四成,但早已規劃在二○二○年大增醫療人手五成;醫生學額由三百一十六增加至五百名(香港在二○一七年有四百七十名醫生),更會加開第三所醫院,可見,無論是人才軟件以至醫院軟件,新加坡都遠遠走在香港前面。
面對醫療系統瀕臨爆煲這座「惡山」,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是特區政府要當機立斷,提前啟動第二個十年醫院擴建計畫,讓公營醫療系統得以追近人口老化的速度。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19年4月17日
原圖: RTH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