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反對「明日大嶼」的理據不是沒有,但認為明日大嶼是燃燒公帑、倒錢落海或掏空庫房,把白當成黑,卻未免太過胡扯了。
港府官員經常強調,建設明日大嶼的總成本將會攤分多年支付,每年支出約數百億元,港府有足夠能力承擔。但這個回應還是太被動和保守。交椅洲人工島面積達1000 公頃,相當於一整個灣仔區的面積。依港府初步計劃,交椅洲人工島將可提供約15 萬至26 萬個住宅單位,當中七成(即10.5 萬至18.2 萬伙)為公營房屋,相當於香港現時公屋單位總數的一至兩成;而人工島還可另外提供約4.5 萬至7.8 萬個私樓單位,相當於4 至7 個黃埔花園。在商業發展方面,交椅洲人工島預期可提供約400 萬平方米商業樓面面積,較8 座環球貿易廣場(ICC)的總樓面面積還要多。
基於交椅洲人工島的優越地理位置,距離中環只有10 公里路程,大量單位可享海景,以及作為香港第三個且將是最靠近機場的核心商業區定位,加上相當於4 至7 個黃埔花園,以及8 座ICC 的海量商住用地可供出售,賣地收益必然是天文數字。依據港府引用的香港測量師學會的估算,交椅洲人工島賣地收益可望達9740 億至11,430 億元,即使是以可建單位的下限作計算,賣地收益亦可達7070 億至8230 億元,遠較建設交椅洲人工島及周邊基建項目所需的6240 億元總成本為高。
不是倒錢落海 是生金蛋的雞
更何况,一個地區的經濟效益絕不止看即時的賣地收益,還包括往後的差餉收益、所創造的稅收,以及很多人都會忽略的一點,就是在交椅洲人工島提供10 多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後,現時的市區或新界便可騰出興建10 多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土地資源,其釋放出來的賣地收益、經濟效益或社會價值,其實也算是人工島的間接附加值。所以無論如何計算,從收入與成本角度出發,交椅洲人工島的賣地收益及總經濟效益,只會遠較項目總成本為高,明日大嶼不但不是倒錢落海,實際上更會是一隻「生金蛋的雞」。
說實話,港人對填海絕不陌生,現時的港島北、九龍半島南部、沙田及將軍澳新市鎮等地方,幾乎也是出自填海的土地,難道以前的填海項目也是倒錢落海?填海為香港帶來的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可謂有目共睹,數以百萬計港人是過去的填海項目的受惠者,為何要針對明日大嶼,貼上「倒錢落海」的負面標籤,忽然要把一些行之有效的造地措施視為十惡不赦?甚至只是申請研究撥款也要堅決反對?
單程證不是反對明日大嶼的理由
我也留意到,有部分反對派人士以現時150 個單程證配額安排為藉口,反對推動明日大嶼,甚至偏激地認為明日大嶼是為新移民而設。但想深一層:明日大嶼與現時單程證安排有什麼關係呢?難道沒有或調整了現行單程證安排,香港便不用再開拓更多商住空間,以縮短公屋輪候時間和平衡私樓市場供求嗎?倘若現行單程證安排不變,明日大嶼又豈非更加迫切?近年單程證安排已被反對派當成「萬能key」,不少社會問題也被算至內地新移民上。但無論單程證安排變或不變,均無法成為反對明日大嶼的合理理由。強行把單程證與明日大嶼拉扯在一起,無非只是一個偽議題,在反對填海之餘又進一步煽動陸港矛盾,別有用心。
誠然,明日大嶼不是沒有可商榷之處,例如大型填海計劃對環境的影響,以及港府是否有足夠能力推動落實明日大嶼等技術問題,也是值得探討。但以財政理由來反對,卻絕對說不通。相反,倘若反對派真的很緊張港府的財政,反而更應大力支持交椅洲人工島項目,為庫房創造更多進帳收益。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19年4月17日
原圖: RTH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