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二戰後的嬰兒潮一代逐漸退休,年輕勞動力越來越少。適當延遲退休年齡成為各經濟體應對人口老化的普遍做法,未來更可能再沒有退休年齡,活到老做到老,甚至一世無「休」。在人口老化的勢潮下,屆齡是否即退休,勞資在自決之餘更應敏決,都是讓「前期長者」(65 至74 歲)開啟新生活,安享黃金樂齡的新機遇,大家應以整體社會為念,用心思考。
活到老做到老
統計處數據指,65 歲或以上長者在職人口明顯增加,由2011 年的6.4 萬人急增至2016 年的12.6 萬人,5年間增逾九成。撫養比率則因出生率降而由現時每10名打工仔要撫養2.8 名長者,增至2066 年時的7.1 名長者,壓力陡升2.6 倍。政府應如何紓緩「養兒防老」的壓力?
現時,大部分發達經濟體都按國民健康狀態而把退休年齡推遲,甚少仍用60 歲作為退休年齡;最普遍的是以65 歲為界,既可減輕下一代的養老負擔,又能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有筆者不少已「登六」朋友都訴說「被退休」,有指其身體健康和賺錢能力無減,無法接受手停口停、收入減職位降,並且升職難的新待遇;亦有在退休後的生活無憂但枯燥無聊,希望重投職場或重返校園,以便重添活力。
作為全港最大僱主的政府,早前推出公務員退休新方案,應對退休潮形成的人手斷層和青黃不接,並為私人企業的退休管理做出示範。新方案自去年9 月中接受申請,才只半年便有約1.6 萬人選擇延遲退休,佔合資格人士的29%,反映公務員的「鐵飯碗」極具吸引力,不少遠未到退休年齡的「後浪」公務員亦搶先表態,寧願「活到老、做到老」,都不求舒適求工作!打工仔的心聲已經說出,政府的跟進行動呢?以下是幾點建議:
第一,香港的出生率極低,亦是世界長壽之都,男女的平均壽命均逾80 歲,且有愈來愈長壽趨勢,若仍堅持把60 歲劃為長者分界線,有點不合時宜,與其相關的各項社會和福利措施亦顯「離地」。
第二,香港的教育和人才培育成本高昂,僅是中小學免費教育和大學補貼,年耗近千億元公帑,若只懂官僚式「夠鐘」就叫停,將難以配對知識型經濟新浪潮,平白浪費資深人員的經驗和人脈。倘若「養老本」積累不足,就只能尋求政府扶助,加重政府緩解長者貧窮問題的負擔,令致人力和社會資源遭雙重流失。
第三,有批評認為,延遲退休年齡會妨礙「後浪」向上流動和被拔擢提升的機會,可能會引發社會新矛盾;但其實這只是支援「下沉的老人」或「上升的新人」之間的政策抉擇和資源調配,本身沒有對或錯。況且,只要有實力, 「後浪」從不愁失去正常甚至提早「接棒」的機會,最多亦僅是「接棒區」向後移,要多花一點時間,亦需面對更大的市場競爭。
第四,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2016 年研究發現,健康的退休者如多工作一年,可降低11%的死亡風險;即使健康狀況不佳,多工作一年亦可降低9%,問題只在於政府的配套支援,是否足夠和到位?
第五,長者工作往往牽扯出職場年齡歧視問題,僱主認為年長者生產力低,醫療開支和相關津貼加大,因而不願意聘用;而工作制度僵化、技能配合以及能否安排合適工作等,都是重要的思考因素。
原文轉載自《商報》 2019年4月13日
原圖:RTH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