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香港教育的建言
對香港教育的建言

本文作者為國史教育中心校長   何漢權

 

教評會周年大會,有幸請來專研教改的學者鄭燕祥教授作專題演講,鄭教授的演講旁徵博引,美國、中國與香港近三十年的產業數據;香港及世界各他輸出大學生數量是一浪接一浪……香港產出的大學生,若按傳統舊有的內部造就,如何與世界各地的大學畢業生比較,能突圍而出?筆者想到,自新高中文憑課程落地,全港中學要一條龍學習同一課程,傳統的精英課程,要全部普羅的學生學習,六年的長跑裏面,有不願踏上起跑綫的,有跑上半途滯後,甚或棄權的,就代表失敗。

 

好不容易跑到終點,且領取獎品,一紙矜貴的大學入場券,但四年易去,今天並不多元的各大學學系,究有多少能讓學生掌握創意(Creativeness),對事物滿有新的想像?能時有發明創新(Innovation),常有新點子?又敢於創業(Entrepreneurship),大大有利新時代的工業、商業、文創與科創的開展?

 

鄭教授提及香港的中學教育,新高中文憑試的課程內容,並未能回應教改的拆牆鬆綁精神,且是逆向而行,據統計,十位中學生就有六位參與催谷考試的補習班,高分低能,只懂考試卻不會做事做人的中學及大學畢業生,將會愈來愈多。近兩年,特區政府對教育的投資有明顯增加。鄭教授邊稱是,亦邊提出忠告,那就是任何教改及教育投資,最終必須要回答,究竟對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有無幫助,有無空間與能量的釋放。有則愈喜,否則愈憂。

 

鄭教授以即將實行的一校兩社工為例。事實上,校園生活,最了解學生、最適宜進行全面輔導學生的,應是老師。對學生品德教育的栽培,亦需要教師以身作則,並花大量時間與空間,與學生並肩前進,但教改及教育投資能關注此重要一環嗎?

 

鄭教授從大教育剖析,有根有據,精闢道理。從教育現場看,當教育投資到位,如中小學教師全面學位化,教師人手比例增添,各科學習使費撥款得以加添,校園設施得以顯著改善,教師可申請帶薪進修……的同時,香港教師能站在世界教學之林,從教學專業角度審視,能具備先進的教學水平?又能以身作則教好學生嗎?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19年4月2日


原圖:中新網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5
點算呀
5
驚訝
5
無意見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