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立法會議員 陳恒鑌
港鐵曾經是香港人引以為傲的一個品牌,亦是每日約580萬人次賴以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港鐵服務好與壞,都會牽動全城市民的神經。但港鐵近期事故連連,包括新系統失誤以致列車相撞、四線癱瘓、沙中線「剪鋼筋」、「削連接牆」、「沉降」,就連機場鐵路都未能幸免。上述問題言猶在耳,港鐵竟在這一個關節眼上,再理直氣壯地啓動可加可減票價調整機制,而今次一加便是3.3%,較去年的3.14%更高,不禁令人懷疑,港鐵高層是否希望在市民身上掘金,以修補其日漸褪色的金漆招牌?
在公佈加幅後遭到市民強烈反彈,港鐵隨即把機制承諾每年度至少6個月的八達通每程3%折扣,提高至3.3%,即抵消了加幅,優惠直至今年年底。但即使如此,6個月優惠期屆滿後,還不是要打回原形,市民仍然要支付更多車費。所以依我看來,這些小恩小惠,只能「止咳」未能治本。
事實上,港鐵盈利年年豐厚,單是去年便坐擁超過160億元盈餘,財政相當穩健,卻因為手持可加可減票價調整機制這一把尚方寶劍,港鐵便可以年年肆無忌憚地加價。翻看資料不難發現,自兩鐵於2009年合併以來,除首兩年凍結票價外,只有兩個年度未能啓動機制,屈指一算過去十多年來,港鐵票價的累計升幅已超過25%。
機制害苦了市民,亦害慘了港鐵。經此一役,不但令港鐵本來已經見底的企業形象再度插水,亦令市民不憤賺到「盆滿鉢滿」的港鐵再向他們開刀,因機制的不善,造成雙輸的局面。
現行的票價可加可減機制已歷經兩次檢討,亦非一無是處,今次的「封頂」機制便是於2013年引入的,但觀乎過去數年運作,顯然兩次的修訂仍未能滿足市民大眾對港鐵服務的期望。
現時要再檢討、撼動現行的票價機制,相信可能仍需要過五關斬六將。但我認為,作為負責任政府有必要消弭社會嫌隙和矛盾,當局應盡快與港鐵公司商討對策,於現行票價調整機制以外尋求「突破點」,例如延長八達通每程3.3%折扣至12個月。長遠而言,須訂立市民接受的合理港鐵票價機制,包括當港鐵盈餘達到某一水平,便必須把加幅全數回贈,即變相凍結加價,以減市民負擔。
原文轉載自《文匯報》 2019年4月2日
原圖:RTH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