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美國計,我有華為梯
你有美國計,我有華為梯

據今日《南華早報》報道,儘管華為於2018年間受到美國近乎全方位的打壓,然而隨華為的「消費者業務」(Consumer Business Group)和「企業業務」(Enterprise Business Group)在2018年分別錄得45%及24%的增長,這所全球最大電訊設備供應商錄得7212億人民幣收益,成功擠身「一千億美金總收益」(USD 100 billion) 行列。


「一千億美金」的意味,代表著數樣事情。第一,華為在收益層面上,已與蘋果、谷歌等企業看齊。能與傳統科技龍頭成鼎足而立、分庭抗禮之勢的科技公司,亞太地區中實沒有多少間。第二,美國對華為的一連串打壓,似乎在帳面上,起不了太大作用。


中美角力 首衝科技


其實自八九十年代起,中美對立是否在所難免,成為國際關係的研究命題。隨特朗普入主白宮後,兩國張力更趨明顯,似乎在「修昔底德陷阱」的迷思之上,美國愈陷愈深,出現了「凡崛起者必打壓之」的對外策略。先有二戰後的「日本威脅論」,透過為人熟知的《廣場協議》及經濟手段來瓦解;今則出現口吻甚為接近的「中國威脅論」,觀乎美國近年來的對華策略,看來白宮欲再重施故技。中美角力,自是一場持久多面戰,而在這場長遠拉鋸中,首當其衝的,便是中國科技。


事實上,在2018年7月中美貿易戰正式開打前,在2017年尾至2018年頭,中美磨擦已逐漸升溫,當中的重點,便是中國科研發展。美國先後向限制中美科研投資和進口,並向中國手機製造商中興發出運作禁令,可見美國早對中國電訊發展感到威脅。綜觀過去十年互聯網和科技的演進,傳輸及手機的功能已由「輔助」轉為「引導」,設備所顯示的資訊及所提供的功能,決定著用家的生活模式,亦開啟了前所未有的商業消費市場。大型手機製造商譬如蘋果、三星等,可說是透過其產品掌握了社會的大小脈搏。固此,美國對中國科研的忌憚,實不無道理。


美國打壓 反助營銷?


問題是,美國高調地抵制華為,對華為一直以來的營運策略,看來不單沒有造成打擊,反而催谷了華為銷售量。原因是,華為在海外的經營,大多將重點放於網絡運營商,而非公眾消費群。


據國際數據資訊有限公司(IDC)公布的數字,在2014年,華為有接近七成的收益來自「運營商業務」(Carrier Business Group)。當中大多是華為與各地數據及網絡運辦商進行雙邊合作,讓華為在不同陸洲鋪設儀器,提供傳輸服務。此等深耕細作,完全在美國偵測界線之下(under the radar),所以,在歐美地區的消費者都未認識華為品牌之前,華為已悄悄地成為各地電訊設施的主要承辦或供應者。


然而,華為的自家研發從未停過,亦深知在這網絡年代中「得用戶有如得天下」的道理,慢慢經營起「Mate」和「P」系列手機,以及子品牌「榮耀」(honor),又以「榮耀」在歐美搶佔青年用戶份額為主。有論者指出,在美國大力抵制華為期間,令以往未曾接觸過華為的歐美消費群對華為多了認識,反而增加了華為手機在歐美間的流通,亦令華為的產品發布會及展銷會,成為媒體重視、世界矚目的活動,例如是早前華為 Mate X摺機發布會,知名的科技傳媒、博客,都紛紛前來一睹這個被美國連連打壓的科技公司有何新招數。這變相協助華為由以傳輸設備為主的業務,擴張至更多方面、更高層次的業務發展。


如此說來,也可能要「感謝」特朗普替華為「賣廣告」。



圖片來源:RT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1
支持
13
幾正
10
我鍾意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