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統計處最新公布,一八年香港的生產總值(GDP)為二萬八千四百五十三億港元,折合人民幣二萬四千億元,已被同期深圳的二萬四千二百二十一點九八億元超越,屈居大灣區次位。香港人對於這種客觀形勢應作何解讀呢?反對派議員就充分發揮了他們一貫的負面思維,在中央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後,竟然批評香港「淪落」到跟廣深相提並論,並企圖將責任推到別人身上。
早在○四年,旅日學者周牧之就發表《鼎——托起中國的大城市群》一書,提出支撐二十一世紀中國大鼎的支柱是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區的三大城市群。未來的競爭將以大城市群,而非個別單一城市為單位,大城市群與大城市圈的最大分別是強調地方之間的協同效益,而非各自為戰,書中更預測未來珠三角將會成為全球最大的大城市群,十多年之後回望,大灣區規劃不正是與此不謀而合嗎?
整合資源與三大灣區競爭
故此,我們絕不應視香港為單打獨鬥的城市,而是作為世界第四大灣區的一員,整合區域上的資源,以便與其餘三大灣區競爭,甚至積極趕超。目前,世界三大灣區均是以一個中心城市為核心向周邊擴散,分別是紐約灣區的紐約市、舊金山灣區的三藩市、東京灣區的東京都,這些灣區卻受到其單一產業結構所局限,分別只集中在金融、高科技和重工業。而粵港澳大灣區更進一步,擁有較其他灣區更加完整的產業結構,除了香港、廣州、深圳外,澳門是國際級的旅遊消閒城市,佛山的製造業在全國層面名列前茅,東莞由曾經的世界工廠一躍而成為廣深之間的服務業樞紐,甚至連江門市也正在進行龐大的石化、文化產業項目,結果是各個城市均有其所長,各司其職。甚至連單一城市也不止一種產業,香港並不是只有金融、廣州不是只有商貿、深圳也不止有高科技,這種特色是其他三大灣區望塵莫及的。通過大灣區的規劃加快九市二區之間的整合,更能令到成本和效率優勢凸顯出來。
今時今日,中國經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愈來愈受到國際社會關注,深圳的GDP更超越了香港,市況繁華,絕非二流城市。無論是港府、議員,以至於一般市民,都應該充分認識這種新形勢、新氣象,像反對派那種故步自封的井蛙心態否但要不得,更反而會落後於形勢,拖香港後腿。鄰近城市的高速發展,香港不但不應冷嘲熱諷,更必須從中發掘新機遇,為自身尋求新出路。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19年3月24日
圖片來源:RTH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