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政府在創新科技、智慧城市、培養人才方面,預留超過450億元發展,兌現承諾令人欣喜。有人提到,預算案為大學添置科研設備和提高研究員每月津貼,例如學士學位研究員每月津貼由1.6萬元提高至1.8萬元;碩士研究員每月津貼也增至2.1萬元,提升本地畢業生投身創科行業的吸引力。
加津貼自然是好事,可是相比內地,尤其廣州、深圳等地出手之闊綽,香港遠遠不及。內地從2008年開始推出「千人計劃」,引進外來人才的步伐日趨進取,只要符合資格,待遇相當豐厚。入選的專家可獲多達300萬元至500萬元人民幣的科研經費補助;生活上,例如戶籍、醫療、住房、子女入學、稅務等也可獲優待,而本地博士後研究員只要獲得深圳合資格的生物科技公司聘用,便可額外獲得每年50萬元人民幣資助。早前港大和中大兩位教授分別指出,近年全球都有政策吸引人才,本港科研人才是招攬對象之一,不少人被內地和外國「挖角」。
金融人才也是近年重點,廣州去年10月發布新政,每年會給予優秀的金融業高級管理人員每人最高50萬元人民幣補貼,新引進的人才首年更可獲100萬元的「安家補貼」。深圳今年1月亦推出多項措施,包括選派優秀的金融人才到紐約、倫敦、香港、新加坡等地考察和培訓,每年每人最高有10萬元人民幣資助;培育工作辦得出色的金融機構或院校,最高可獲100萬元人民幣獎勵等。
其實香港有不少世界一流的科研基礎,是內地有所不及的,在頂尖的科研範疇例如人工智能(AI),全球知名。論文被引用次數及影響力(H-index),我們的AI研究全球排名第十;權威的「美國人工智能協會」(AAAI)今年一月的第33屆大會中,來自香港的論文錄取率達20.4%,高居世界第五。
政府除了要大幅增加投資外,也要制訂政策吸引人才,結合產業,鼓勵學界把科研成果產業化。深圳有豐厚的資訊科技人才庫,香港是否可以擔當基礎研發的火車頭角色,與深圳等大灣區城市的生產配合,從而促進產業化,藉此吸引全球人才?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2019年3月13日
圖片來源:中通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