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歐新聞中的meaning vote的普遍理解是,英國國會以文翠珊跟歐盟談判的協議為基礎,在加入近月的修訂後再投票,即國會正式表態在各項大原則上支持文翠珊的「有序脫歐方案」,然後行政機關便會執行其他細節。
可是來到今天,這個所謂「有意義投票」,或許已經再沒有什麼意義:畢竟保守黨與工黨內部在這段期間進一步分裂,各自有不少議員跳船。理論上,不贊成文翠珊方案,便等同於英國被迫「硬脫歐」。可是文翠珊又怎會讓自己一個獨成千古罪人?故此她事先聲明:若下次meaningful vote仍否決其脫歐方案,她會隨即要求國會就「是否同意硬脫歐」投票,留個紀錄,好讓世人知道是哪些議員讓全國人民在無協議情況下脫歐,立此存照。
以上一招背後的最大含意,在於突顯哪些代議士不願妥協,不懂兩害取其輕,以免他日硬脫歐後出現惡果,同一批議員又抽水說後悔當年未有接受「梅姨方案」云云。情況有點像上星期本欄說過,一旦立法會不通過三隧分流議案(雖然影響程度跟脫歐相差何止千萬倍),將來西隧公司大幅加價而造成全港嚴重交通擠塞的話,也是跨黨派議員齊齊投票決定所致。
英美政治文化差異
當然,文翠珊也不是沒有責任,重點卻並非在於其領導能力,或是跟歐盟談判不得要領。近這個星期英國政局進一步惡化,完全是因為她棋差一着,以為走政治賄賂一途足以令自己「買票」過關。說的是她上星期一推出「更強城鎮基金」(Stronger Towns Fund),建議未來6年投放約16億英鎊發展城鎮,受惠地方大多是那些一直不支持文翠珊脫歐方案的選區,而且不少是剛脫離工黨的議員的樁腳所在。
「更強城鎮基金」此建議一出,輿論反彈極大:主要原因是民眾覺得「間接賄賂」的味道太濃,乃至相關國會議員不敢高呼「成功爭取」,到時縱有更多公帑落區,選民亦不欣賞,並覺得議員已失去風骨,跟對手蛇鼠一窩,最終只會輸掉議席。
今趟英國民眾和輿論的一致反應,反映出雖然同樣日趨民粹,但英美兩國的政治文化仍然存在相當差異:相對英國選民,會要求議員某程度上必須壁壘分明,美國政局則經常「明買明賣」——過去幾年,共和黨要得到個別民主黨人支持,往往利用國會撥款到那些民主黨人控制的選區的基建項目或服務,讓相關議員可以對選民有所「交代」。同樣現象,亦見於特朗普極介意他倡議的圍牆到底有否獲得撥款,反而銀碼卻不重要。固然,重點是美國選民似乎並不介意議員跟對手合作,關鍵是只求有錢到手;是故民主黨最終也放款讓特朗普興建圍牆,算是「一家便宜兩家着」。
在「明買明賣」與「壁壘分明」之間,香港選民今後又會如何選擇?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2019年3月11日
圖片來源:中新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