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增長防風險」胸有成竹 灣區良性競爭共贏發展
「穩增長防風險」胸有成竹 灣區良性競爭共贏發展

一年一度兩會開幕,聽取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和主管港澳事務的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會見港澳政協委員、人大代表會議的講話,讓港澳各界看到中央有備而來,打好今年的經濟硬仗,「穩增長、防風險」胸有成竹。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更是推動國家經濟社會向高質量發展、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的重要舉措,香港要借助大灣區的合理分工,推動與大灣區良性競爭、共贏發展,樹立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的示範。

 

今年的工作報告出台大量減稅降費措施,規模高達2萬億元人民幣,拿出1,000億元人民幣培訓1,500萬人次,以利勞工人口提升技能;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加大吸引外資力度,營造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環境。這些措施的落實,必將大大提振市場和民間信心,促進製造業發展,不僅減輕經濟下行壓力,也增強民衆的滿足感和獲得感,為社會穩定提供重要基礎,達到穩增長、防風險的效果。

 

達到穩增長防風險可期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近期輿論關注的熱點,也是這次兩會討論最多的。工作報告強調,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促進規則銜接,推動生產要素流動和人員往來便利化;支持港澳抓住共建「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機遇,更好發揮自身優勢,全面深化與內地互利合作。韓正副總理也指出,要準確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戰略意圖,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進「一國兩制」事業發展,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

 

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的,國際上沒有先例可循,三地的法治、社會文化、經濟及行政制度存在不少差異,這些差異其實也是優勢,大灣區一體化合作可以從法律、稅務等方面進行創新,打破制度阻礙,互相取長補短,形成綜合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大灣區發展是合作與競爭並存,避免惡性競爭是關鍵。

 

就以航運業為例,大灣區港口群就面對挑戰,香港、深圳、廣州都擁有吞吐量世界排名前10位的港口,合在一起無疑全球稱冠,但也免不了激烈競爭。這就需要整合協調區內各大港口的發展定位,發揮最大的協同效應。

 

形成更緊密利益共同體

 

1950年代東京有六大港口,互相競爭而少有整合資源以提高效率,有見及此,日本政府先後制定了《港灣法》、提出「東京灣港灣計劃的基本構想」,明確各大港口分工定位,形成「廣域港灣」,化無序競爭為優勢互補,增強東京灣港口國際競爭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可借鑒別人的成功經驗,合理分工,互利共贏。例如香港的港口營運成本較高,應主攻高增值的貨物和航線。本港有建議,把葵涌碼頭搬遷至政府計劃中的中部水域人工島,將碼頭用地改用作興建商業、住宅,發展更有競爭力的產業,此建議正是把握大灣區機遇的體現,值得政府和社會認真研究。

 

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大灣區發展的重中之重,香港在此中也可扮演重要角色。去年5月,國家主席習近平作出批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發揮內地和香港各自的科技優勢,為香港和內地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作出貢獻。大灣區有多個創新中心,各具特色,例如深圳就是「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並先行一步,成功培育出騰迅、華為等一大批創科巨企。

 

深圳鹽田港、廣州南沙港都是港企與內地企業、政府合股合資的成功先例,未來在大灣區創科發展方面,香港和內地應繼續攜手合作,共同出資出技術,形成更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加快大灣區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原文轉載自《文匯報》 2019年3月7日


圖片來源:文匯報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
支持
1
點算呀
1
無意見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