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我們的「最強大腿」又顯功夫了,單車手李慧詩在三日內拿下了爭先賽和競輪賽兩個世界冠軍,成為香港擁有三件彩虹戰衣的第一人。
大家紛紛轉傳Youtube上李慧詩的奪金片段,香港運動員站上世界頂尖的故事,我們竟然沒有一家媒體做直播,原來,香港運動政策的缺失,不止在金錢、場地、機會和出路,還在於沒有一個讓運動員發光、讓體育熱潮廣傳的表演平台。
香港運動員創下佳績之後,只是一則體育新聞、或者一天半天報紙頭條,頂多再來一、兩回表演賽,熱潮就成了句號。政府從沒好好積聚這些成績,讓它化為社會動力。
回想六七年暴動之後,英國人為免年輕人再走上街頭,大力興建康樂文化設施,又大搞「香港節」,務求把社會精力由政治惡鬥轉到遊樂上去。果然,港英年代幾乎再沒出現過大型政治糾紛。
今日大家常苦思青年政策,甚麼創業基金、生涯規劃、交流團……其實都不及推動全民運動有益有效。
看看渣打馬拉松就是好例子,每年比賽帶起的熱潮,已經成功把跑步變成香港人的一大愛好。
香港有這麼多出色運動員,每日世界上都有大大小小比賽,與其讓香港電台的免費頻道零收視地播着龜行狗步,為甚麼不把它變成一個有益有建設性的體育台直播運動比賽?
去年亞運,香港運動員拿了四十六個獎牌,但香港竟然沒有電視台買下亞運直播權,運動員血汗換來的佳績,大家無緣可睹。
我媽媽那個年代,大家伏在黑白電視機前看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一天到晚談的是莊則楝和李富榮(當年球星);到我成長的年代,樓上樓下家家戶戶在看女排直播,大鎚手朗平無人不識。今日資訊發達了、電視六十吋了,可惜,我們卻無緣聽到整幢大廈為李慧詩歡呼。
原文轉載自《頭條日報》2019年3月5日
原圖:HKCD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