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人才互聯互通 發展空間更廣
灣區人才互聯互通 發展空間更廣

本文作者為中學老師穆家駿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綱要》」)將廣東省9個城市以及港澳兩個特區未來協同共建大灣區城市群定下主調。《綱要》全文接近3萬字,香港、澳門、廣州和深圳定為四大中心城市,其他城市的定位各有不同,香港被提及的次數最多,多達97次,足見中央對香港的重視。

 

反對派卻指《綱要》令香港「被規劃」,違反「一國兩制」。筆者想指出,《綱要》在「一國兩制」以及三個獨立關稅區和三種貨幣的基礎上,不僅沒有違反「一國兩制」,反而鞏固提升香港的國際地位。

 

在大灣區發展的目標,就要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的相互流通,而人才發展和流通至為重要。

 

《綱要》為吸引更多本港人才成為「灣區人」,方便他們及其家庭在不同的灣區城市工作、生活,在教育配套上有一套完善的規劃。比如確定在廣東建設「港澳子弟學校」、設立有寄宿服務的「港澳兒童班」,甚至研究讓港澳居民子女入讀內地公營學校。

 

筆者雖未為人父母,但作為教師,深深體會到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綱要》除了方便港人到灣區不同城市工作,他們的子女返回內地後可繼續修讀本港課程,令其子女更容易融入灣區生活。

 

《綱要》還有新規定,就是研究港澳中小幼教師到廣東考取教師資格並任教。雖然現時內地教師的薪酬遠低於本港教師,但此項措施有助日後本港辦學團體到內地辦學,吸引更多港人子女入讀,由本港教師融入大灣區教港人子女,發展空間更寬,也令更多下一代有得着。

 

以往,受內地戶籍制度限制,港人子女回內地,只能入讀收費高昂的民辦學校,但這些學校的教育資源未必比得上公營學校 。《綱要》又推出多一項優惠港人措施,讓港人子女可擺脫戶籍枷鎖,入讀當地公營學校,真真正正令灣區內人才互聯互通,灣區民眾既能享有「兩制」之利,也享有「一國」之便,灣區發展前景不可限量。

 

原文轉載自《文匯報》2019年3月5日


圖片來源:大公網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3
支持
3
好喎
0
無意見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