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門戶,廣納賢才符香港利益
打開門戶,廣納賢才符香港利益

人口政策諮詢文件出台之後,社會反應尚算正面。對輸入勞工的部分而言,有爭議是預料之中,但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想避,也是避無可避。與其作無休止的爭拗,不如擺上議事日程,希望可以談出一個結果。至於一些批評,認為文件偏重經濟發展,而缺少了人文關懷。對於這點,我們必須清楚明白,人口政策不是政府唯一的重大相關政策,對於安老扶貧,又或者支持少數族裔和婦女群體,政府其實都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所以在人口政策,主力是探討香港人力資源的規劃,故可能讓人覺得對經濟發展,又或者整體競爭力有所偏重。實際上,在文件的第五和第六章,也詳細討論了如何讓市民成家立室及生兒育女,以及高齡化帶來的問題,家庭和安老這兩個重點也有觸及。除了對經濟和生產力的影響之外,成家立室,享樂頤年本身的意義也得到肯定。

本屆政府在過去一年多,本着「與民共議」的精神,設置和重設多個專責委員會,對各個相關的政策都作出長遠規劃。房屋、扶貧、安老以及環保是4個需要優先處理的重大政策,而長策會以及扶貧委員會也先後做了詳盡的研究並發表諮詢文件,其中有相當具體而有突破性的建議。而環保和安老,也在現有的架構下進行諮詢,改善空氣質素以及長者特別生活津貼早已推出,固體廢物收費也在諮詢,惜食減廚餘也在廣泛宣傳。

4 重點政策開支巨需經濟帶動

這4 項重點政策,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要大灑金錢。更換柴油貨車,一出手就百多億;長者特別津貼,一年支出60 億;興建公屋居屋,莫不是動用大量資源。要支撐這巨大的社會開支,不看重經濟發展,不着眼提升競爭力,這些社會發展大計,根本無以為繼。所以政府一直強調的「四加一」組合,就是4 個重點政策範圍之外,再加經濟發展來帶動。

香港過去一直沒有完整的產業政策,經濟發展也以自由市場和不干預為主軸。但經過過去10 多年兩次的金融風暴衝擊之後,所謂「積極不干預」政策已不合時宜的論說,已經成為主流。行政長官梁振英競選時提出「穩中求變,適度有為」,已確立了政府在經濟發展中有一定扮演角色。所以在仍然未有確定清晰的產業政策之前,政府設立了經濟發展委員會、金融發展局,以及香港與內地經貿合作諮詢委員會,在固有的香港具備優勢產業下再進一步發揮所長,以及探求其他產業潛在的發展機會。

如果把香港當成一個企業,希望為股東帶來更好的收益,企業各部門要盡力增強其市場拓展,提升產品質量,以及研發新產品。當各部門全力開展工作時,董事局一定不會忘記問一個問題:公司的人手如何配合發展?所有跨國大企業都非常看重人力資源,沒有相關的人力資源策略,所有企業發展大計都只會淪為空談。所以香港往前推動經濟發展,提升香港的整體競爭力,不能沒有一個完整的人口政策以作支持。而事實上,香港在法律和金融制度上已經有良好的基礎和明顯的優勢,目前制約發展的只有兩大因素:一是地,一是人。長遠房屋策略以及其他區域發展計劃可以解決土地短缺問題,而人口政策就是突破發展制約的另一個重要策略。所以就算這份諮詢文件被視為在經濟層面是稍有偏重,但也只是「一文一議」的客觀效果,而不是政府整體有所偏重。本屆政府在策組階段已經提出增設文化局,也說明對文化的高度重視,各政策局也相繼推出支援少數族裔的措施辦法。所以提出增強香港競爭力的人口政策,就是尋求分配財富和創造財富的平衡,避免有所偏廢!

在人口政策諮詢文件中,相信第四章「以新來源補充現有人口及勞動力」所提的建議最具爭議,也吸引了大部分的社會討論。其他5 章所提到的問題和建議,都是程度和成效的問題,原則性爭議不大。對於新人口來源的討論,有爭議是正常的。類似的議題,在全世界其他地方或國家,也是非常敏感的政治議題,甚至經常成為選舉的主軸,決定各政黨選戰成敗的關鍵因素。強勢政府如新加坡,也在移民政策上備受挑戰,所以香港更無例外。但在討論中,我們在考慮個人和目前的利益時,也不能忽略整體和長遠的利益。靜態的分析,往往是你得我失,但經濟發展,不是零和博弈。未來發展如何,我們可以各持觀點,但回顧香港百年歷史,驕人成就是打開門戶、廣納賢才,還是閉關鎖港、故步自封造成?

(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3年11月12日

圖:gov.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