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早前公開肯定本屆政府有「志不求易,事不避難」的開拓精神,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也似乎很喜歡主席這樣的加持,經常把這兩句金句掛在口邊。筆者不敢妄言政府高層中實際有沒有吃透主席的話,但也談一談作為議員的一些看法。
最近有一事值得為政府「點讚」,就是政府採納了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建議,宣布局部收回粉嶺高球場32 公頃土地,並可於5 年內變成熟地,作發展公營房屋之用。香港土地短缺,房屋問題嚴重,佔地百多公頃的粉嶺高球場一直都是蝸居市民眼中的刺,這些富豪俱樂部也成為社會公平和貧富懸殊的一種象徵。在全民覓地見縫插針的情况下,富豪們獨佔大片土地作樂,市民又怎會服氣呢?所以工聯會一直主張政府要收回或重置粉嶺高球場,騰出土地興建房屋,作為多管齊下的措施之一,也讓往後的增加土地方案包括填海計劃,政府可更理直氣壯地全力推動,免招反對派無謂的話柄。可以這樣說,局部收回高球場,雖然可供應的房屋有限,卻標誌着不同階層為土地供應作出承擔,打開了民意之鑰,是土地大開發的關鍵一步。
高球會事件中,親商界力量更是有組織地高調反對哪怕只是收回一部分高球場,一如以往抗拒任何要資本家讓利的變更。他們更將主流民意矮化成仇富的民粹思維,一味強調高球場對香港價值和貢獻之大,不應為區區數千單位「犧牲」高球場;而這些親商界力量也不斷游說政府高層和行會成員。在某些精英眼中,民意和民粹都是同一種東西,都是非理性的;他們的「工具理性」才是決策的王道。其實真正的民意,除了感受包含群眾的智慧,與民粹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據較早時候觀察,政府起初傾向不同意收回高球場的建議,但最終總算避開了一次與主流民意對立的局面,對日後覓地大計打開了一條血路。
從政者聆聽民意 便不會被民粹帶着走
其實人民的聲音很多時候是一體兩面。相對來說民意是比較全面,民粹相對是較偏激,人民受人煽惑的,也比較片面的。1895 年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出版的一本書《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有詳細論述,指出個人一旦融入群體,他的個性便會被群體思維佔據,同時群體行為也會表現出極端化、情緒化等特點,並且排斥異議,進而對社會產生破壞性的影響。不過說到底,筆者認為對於今日的香港特區來說,民意抑或民粹不單是一種社會心理狀况,而且是一種政治判斷。從政者只要放下身段、聆聽民意,便不會被民粹帶着走。
為政者推動有利社會發展的政策,理想而言當然要以社會和市民整體利益為依歸,但困難的原因可以有很多:財政、技術、法律,既得利益者或稱持份者的抗拒,或民意和民情反彈。首3 個因素以香港本身現有條件來說都不是很大問題,後面的因素才是關鍵。有民意和持份者支持,前面的困難都不是困難;沒有支持,不是問題的也成問題。「志不求易」的精神是不應只選一些容易做的事來做;「事不避難」的精神是再困難也要做「對」的事,但不代表不應盡可能減少阻力。
寄語政府 不能視民望為浮雲
觀乎那些政策如長者綜援提高申請年齡門檻、三隧分流方案、派4000 元的混亂事件、財政預算案是否全民派糖的問題上,就是政府決策都與主流民意出現了較大落差的典型例子,導致民怨四起,要轉過頭來推出補救方案,打擊政府威信之餘,新措施的效果也未必看好甚至產生新問題,導致對政府民望的二次創傷。特別是當下那「否決」政治當道,反對派經常為反對而反對,建制派由於代表的訴求不同,也不可能每事與政府保持一致。所以筆者寄語政府,對自己的民望絕對不能妄言甚至視之為浮雲。民望不光是推動政策的催化劑和解決矛盾的潤滑劑,民望對依靠選票的議員重要,對於不在普選機制下的行政長官更重要。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9年2月27日
圖片來源:文匯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