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出台,為未來數十年珠三角地區發展勾畫了藍圖,打造成世界級城市群,打開發展新格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是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重大決策,也回應了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以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的發展訴求。香港特區政府必須帶領各行各業,順勢而為,坐言起行,把大灣區規劃綱要轉化為切實可行的政策。
大灣區內社會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分屬於不同關稅區域,市場互聯互通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這些壁壘要逐一擊破,才能促進合理分工、優勢互補、深化合作,形成更深層次融合互動的新體系。
去年兩會時,我就大灣區的發展提出建議,希望在港澳居民前往大灣區就業的納稅問題上取得平衡,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也會影響到港澳同胞前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動力。很高興看到,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早前在接受新聞媒體採訪時表示,特區政府正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商討「港人港稅」的安排,即港人在當地工作只需繳交香港稅款,他透露港人港稅「有機會」在2022年前做到。而針對港人於內地銀行開戶問題,更是有信心在2022 年前,讓港人在香港開設內地銀行戶口,並讓港人在內地使用香港電子支付工具。
對於有意見擔心香港參與大灣區建設會淡化「一國兩制」的優勢,這是完全不正確的。事實上,規劃綱要的「指導思想」一節就專門指出: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針,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堅持新發展理念,充分認識和利用「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港澳獨特優勢和廣東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優勢。可見,「一國兩制」既是香港在大灣區的優勢,也是粵港澳大灣區邁向國際的重要基礎。
而貫穿規劃綱要的其中一個宗旨,就是讓各城市發揮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包括地理優勢、產業優勢、資源優勢、制度優勢等等,這些安排都是為使市場、產業和基礎設施一體化,藉共享資源和產業分工來提升整體競爭力,不是要抹去城市間的邊界,而是透過協調優勢,謀求共同發展,塑造全新的區域發展核心引擎。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台,是一個新里程,訂立了新的目標,迎接新的挑戰,中央給予香港清晰的角色定位和優勢肯定,機不可失!特區政府要思考,是否有政策法規需要重新修訂,是否要出台新的政策和舉措,哪些政策的落實需要向各市、省甚至是中央爭取更多的支持。只有盡快展開工作,才能盡快將框架落到實處,才能讓市民一齊分享國家發展、大灣區建設為經濟社會等方面帶來的實惠。
原文轉載自《文匯報》2019年2月27日
圖片來源:RTH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