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迎戰世界 港不應怕讓利
大灣區迎戰世界 港不應怕讓利

國家改革開放迎來40周年之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終於出籠,香港如何再與珠三角地區併船出海,共同探索改革開放新征途,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更廣闊的生活發展空間,助推國家典章制度走向全面現代化的改革試驗區,讓人充滿期待。


而香港在融入大灣區的進程中,所面對的變動和所進行的變通,亦直接影響大灣區「9+2」城市群併船互動的協同效應。


港發揮6大作用 一國兩制尋平衡


粵港合作長年存在,由兩地高層官員組成的聯席會議運作亦逾20年,但列為國家戰略的大灣區規劃,與其他如CEPA等區域經濟合作安排,檔次明顯不同,着眼點不止於為區內城市找尋新的經濟增長點,也被視為「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支撑點,而更大的目標是進一步將中國經濟,由粗放式增長轉變為可持續增長。


這是一項艱難的任務,既要面對變動,亦要作出變通。對於區內民眾來說,最關注的是如何突破地域和心理框框,將港澳經濟與民生跟大灣區結合,以組合拳方式,迎戰世界競爭。


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港澳同胞和社會各界人士主要發揮了6項作用,包括:(一)投資興業的龍頭作用;(二)市場經濟的示範作用;(三)體制改革的助推作用;(四)雙向開放的橋梁作用;(五)先行先試的試點作用;以及(六)城市管理的借鑑作用。這是積累數代人出錢出心出力,從不同範疇、從零開始探索前進的共同努力,若缺先行者領引,只得一紙公文或指導政策,將難譜寫新篇,香港的特殊地位也有變,需要在「一國」與「兩制」之間尋找新的平衡。


典章改革試點 國家可持續增長


至於大灣區建設,亦有多層意義。對中央而言,這是配合國家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為全國推進經濟結構改革、落實創新驅動發展策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支撑;對大灣區城市群而言,可藉此作為典章制度的試驗區,區域經濟尋求升級轉型的契機。另外,無論香港還是廣州等中心城市,亦要突破現有瓶頸。時間和時代的壓迫感很大,不容再對融入大灣區發展藍圖和國家發展大局敷衍拖延。


然而,粵港澳大灣區牽涉到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且又處於不同發展階段,融合屬必然,但形勢複雜多變,並面臨協同效應和香港角色地位生變的新格局。因此,香港需要思考進一步敞開大門,適當地向大灣區其他城市「讓利」和不要怕「被偷師」,由此賺取內地市場和經濟腹地,有棄有取、互利互助,不能因「樣樣第一」,「處處着數」的必然龍頭地位不再,就抱怨「被規劃」和「被同城化」。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2019年2月23日


圖片來源:大公報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2
支持
2
好正
2
心心眼
2
好喎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