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要發展 教育需同心橋
大灣區要發展 教育需同心橋

本文作者為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


一氣呵成,由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拍板,再到國務院近日公布並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前後不到兩年,國家的其中一項大政策已經出台,目前世界最長的跨海港珠澳大橋通車的配合,驗證中國政府實事求是的作風,效率是世界一流;效能如何,就看《綱要》怎樣一步一腳印。


大灣區老百姓的生活幸福,還需要奮鬥才可出來,整份《綱要》共2.7萬多字,由第一章「規劃背景」到第十一章的「規劃實施」,總體發展的信念和方向是清楚的,內容是具體的,能否落實,就看粵港澳(珠江三角)及九市的磨合,是否同心同德,打造中國獨特的灣區經濟發展、更重要是心靈建設的宏大工程,從而為大灣區、為國家、為世界作出貢獻!


彼此接納 留人留心


從教育現場看,《綱要》的「指示」,概分三大範疇,包括:一、推動教育合作發展;二、建設人才高地;三、加強粵港親少年交流。三大範疇內裏的條目多,要質量並重做好每一條並不容易,廣府話稱之為「有排做」;要做好每一條的話,大灣區的教育總體能量,確可永續發展,廣府話是「做極都唔會完」。愈做愈有的結果,最大的得益者,當屬受益的主體,即大灣區內的新生力量,即廣大的青少年。


筆者留意其中一條「強化內地和港澳青少年的愛國教育,加強憲法和《基本法》、國家歷史、民族文化的教育宣傳」,從粵港澳三地的家庭、學校乃至整個香港社會教育看,要實踐這一條的內容,難度最高,最具挑戰性,卻是最必須要面對。


撇開近年極端的港獨謬論不談,大體而言,粵港澳的青少年都對國家不抱惡意,不少亦懷有愛國意識,但用怎樣的態度、方法,因而衍生怎樣的愛國價值觀卻是明顯不同,差異頗大。如今,國家政策要指示拉近彼此距離,從行動上「行埋一齊」的表面行為,再到心靈共建大灣區生活、生命共同體,大前提是三地互融,彼此接納、留人留心,大家要有自信,亦要有責任,認識並尊重國家憲法、《基本法》、國家歷史及民族文化。


按「知、情、意、行」四個層次,逐層深入推動國家歷史、民族與文化教育,事事實實的進行,放在國史的長河裏,特別從十九世紀後的近代史去了解國情、認識國學,粵港澳都存在不同的認知與方法。以香港言,英國殖民地有效管治香港近160年,要讓青少年乃至市民全面了解咱們國家歷史,教育工作者要頗費唇舌,十分考驗耐心耐力。


事實上,今天在香港這東西文化薈萃之地,推動國史大抵有幾個信念必須堅守,那就是清楚國史研習可印證「國家歷史發展與文化傳承」、「持守對民族摶成與文化傳承,並要抱有溫情敬意」;「培育國民身份認同」;「愛國愛民之所繫」;「強化國民的群己觀念」;「不黨、不私、不買、不賣、不盲的寶貴學問」;「沒有避諱議題的探索」,以及「促成過去與現在無休止的對話,啟導向前」。但對大灣區三角九市而言,推動國家歷史教育的原則與信念,如何互通互聯,彼此促進,還須長期的互動與長期的努力、才可達向心的彼岸。


當今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顯學興起,事有本末,人工智能是人工打造出來的,最終是否被「智能」淹沒,失卻人的主體價值,人性人情要靠邊站?不要爸爸、不要媽媽、不需要有個國家,只要AI?筆者看關鍵仍繫於教育,就是既要有珍視寶貴傳統的胸懷,亦要展示具開創未來魄力的教育。


一連串對教育的疑問,不能迴避:教育持份者對全人的教育是否心口如一的重視?是否窮不能窮在教育之上?是否能夠用優秀的教師教出優秀的學生?確實,教育如何的輸入,就有如何輸出!端的是教育事功的各個持份者的取態及引導。整個大灣區三角九市的教育共識,又能否共同建構,並攜手共進?


世界競爭格局異常弔詭,標榜民主自由的老美,如今起大圍牆;發展具社會主義特色的中國,卻不斷起橋。中國築橋技術,傳承與發展,世界首屈一指,港珠澳跨海大橋,氣勢磅礴,而又呈蜿蜒柔美,是科學技術與人文精神的結合。


這座橋,確實給予教育工作極大的啟發,教育,實在需要理性與情感的融合,需要意志與耐力及毅力,更要同心合力,方能在複雜多變的社會大染缸裏,引導及幫助青少年全面成長,涵養家國情懷,世界視野!


儲備貢獻社會與國家的力量,能抉擇擔起無私的付出!畢竟,要把大灣區三角九市的綜合發展力量,拿來與紐約灣區、東京灣區媲美,路漫漫修遠,上下求索!最後以「大灣區要發展,教育需同心橋」許願!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2019年2月23日


圖片來源:文匯報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3
支持
3
好正
3
幾正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