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立法會議員李慧琼
作為家長,筆者眼見不少學生學習壓力沉重,情緒深受困擾,個別甚至選擇輕生,令人痛心。根據聖雅各福群會早前發表的報告,以十分為滿分,有三成三受訪學童壓力指數高達七至十分。當中有一成四的學童壓力甚至達到十分,即每七位學生就有一位壓力「爆煲」,情況令人憂慮。 學生壓力「爆煲」,固然大受困擾,但作為家長面對的精神壓力問題,亦不遑多讓。筆者身邊有不少朋友,為了不想孩子輸在起跑綫,由出世開始,就開始為他們報讀預備班、補習班、面試班……精神長期繃緊,反過來又會加劇學生的壓力,令愉快學習淪為一句空話。
面對這個畸形的學習生態,愈來愈多有經濟能力的中產家長,為了讓孩子開開心心,愉快學習,寧願用腳投票,安排孩子轉到國際學校讀書,或者早在孩子初中或高中階段,便送到外國寄宿學校,盡早適應及銜接海外大學課程。
必須強調,現時資助教育體系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優秀學生,亦出現了很多表現卓越的學校。然而,一樣米養百樣人,任何單一的教育制度及課程模式,都不可能適應到每一位學生的能力及取向。所以,文憑試這個主流的考試制度及課程模式,的確有其成功之處,但無可避免亦製造了不少「失敗者」。
這些所謂「失敗者」,並非一定關乎本身的能力,或者學習態度出現問題,只是單單因為不適應主流的文憑試模式,難以發揮所長,又礙於家庭經濟條件所限,別無選擇,唯有繼續留在主流制度,掙扎求存。
津校引國際課程
作為家長,筆者經常思考如何協助這些學生以至家長減輕壓力,所以上月底就在立法會提出「落實多元教育 紓緩學生及家長壓力」議案,並就此提出六項建議,其中一項核心建議,是促請政府提供資源,在更多津貼學校引入適量的國際課程,還基層以至夾心階層家長一個選擇,可以因應孩子本身的條件及能力,選擇一個更適合他們的課程及學習模式。
筆者提出議案,是希望打破公帑資助課程就只有報考文憑試這個「緊箍咒」。至於建議如何落實,包括在哪年級開始;推動力度有多大;如何銜接大學課程等……還需要社會各界集思廣益,從長計議。
學生的學習壓力肯定來自教育制度,筆者期望在下周公布的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能在分配公共財政資源上,以學生為先,重整教育制度、提供多元出路。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2019年2月20日
圖片來源:大公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