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慶賀中國新年的時代
全球慶賀中國新年的時代

要衡量中國的文化實力,只消留意全球多少地方、多少社群正慶祝農曆新年,便能窺出一二:不論是國際時裝品牌,到網路流行文化,甚至是各國政府機關,在中國新年期間都有著相應的慶賀活動。以英國為例,今年的中國新年,英揆文翠珊在其官邸門外貼出一副對聯,「丹鳳呈祥龍獻瑞,紅桃賀歲杏迎春」,並於府內設宴,邀請在英華人共賀新春。事實上,每年的一二月,世界各地的唐人街都成了當地居民及遊客不可不到的景點勝地,為的就是參與我們的春節;新年的習俗愈來愈受國際媒體的關注,環球社會開始認識和學習中國傳統及禮俗。

 

中華文化能在西方得到向心力,除了有國家崛起的因素外,亦與中國傳統智慧的價值觀念有關。西方在自「工業革命」後,便進入了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野蠻擴張的時代。哲人尼采經典的語句「上帝已死」,指的正是宗教在西方人文社會逐漸退場,教旨規例不再是道德圭臬的現象,人人只為「自己」而活,也只對「自己」負責。至今,個人主義仍在西方膨張式地發展,無論是流行文化,還是意識形態等層面,這種單純以「個人」為本位的思維,可謂無處不在。

 

然而,這種視「自己」為終極的道德、原則、甚至是正義標準的文化,顯然有其缺陷,其一為社會欠缺同理心及倫理規範。提倡「個人主義」的社會隱含兩個相互矛盾的概念:一方面個人主義提倡相信自己的處世之道,個人信念就是正確,但另一方面,個人主義要求大眾要容忍他人的「自由」,即使某些言論行為與社會核心價值大相逕庭,甚至是有所冒犯,除非行為涉及違法,否則那人不應在道德尺度上被批評責難。這種既講「價值多元」,又鼓勵「唯我獨尊」的思想,導致的是社會各階層凝聚力不足,而「上下交征利」。美國近年種種意識立場之爭,便是始於以上張力: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仇恨言論(Hate Speech)、各層面的歧視等議題,左右兩翼均無法取得共識,只因個人主義的影響下,社會欠缺共同分享的文化和價值,導致所有討論不存在任何道德倫理基礎,流於「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零和遊戲。

 

近年來,這種只談個人的文化受到西方社會不少批判。不少著名學者如桑德斯(Michael Sandels)、泰勒(Charles Taylor)曾質疑個人主義抽空了人類以社群生活的現象。他們認為,品格、道德、責任、義務等構成社會的元素,要透過人與人的交流,經反覆參照及辯證才能形。每個人的價值和定位,都是源於社群,而人類的美德,亦需要以社群來體現。無論是普羅百姓,還是社會領袖,各界亦在尋找新處世思維,以回應目前過於側重「個人主義」的社會局面。

 

這為中國傳統智慧進入西方社會,提供絕佳的契機。中國文化講求「大道中庸」,為社會奠定「仁」、「義」等價值為道德規範,並提出「中不偏,庸不易」,莫要「過猶不及」的為人哲理。另一方面,家庭社群觀念,一直是中華文化注重的一環。春秋二祭、慎終追遠等習俗,以至父為子綱、數代同堂的概念,對中國人來說,早已融入骨血,而從其提煉出的凝聚力,使中國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惟一延續下來的國家。

 

中華文化與個人主義,正正站在天秤的雙邊。個人主義否定客觀道德尺度時,儒家思想則提倡「道德教化」,表示若無「師法之化」,人將「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西方主張「人只為自己而活」,中華文化則注重家庭、社群的「和而不同」、建設「大同社會」。隨中國國際地位上升,西方亦開始研習中國文化,一方面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另一方面反思其「個人主義」的不足之處,並取法乎上,為西方社會處事理政,提供倫理基礎及智慧參考。

 

眼下世界處於環球管治失序、民粹主義復燃的年代,歸根究底,問題出於西方精英及金權制度,未能有效凝聚群眾之餘,反而造成權利及資本不均。配合「個人主義」的過度發展,社會因意識內耗而陷入停滯。中華文化在西方的風行,反映了西方民眾冀望倫理價值能為社會提供指引方向,亦顯示了現代社會在管治施政的思維上需要突破口。隨中國在國際舞台上證明中國模式的可行和有效性,也許世界各國元首桌上,都放著一本《論語》的一天,離今不遠。

 


圖片來源:Taikungpa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5
支持
3
心心眼
2
幾正
3
我鍾意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