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治思維解決專業問題的迷思
以政治思維解決專業問題的迷思

香港公營醫療系統壓力龐大,可謂眾所周知。面對著本地人口老化、持續上漲的醫療成本、醫護人手短缺等問題,公營醫療系統存在著輪候時間長,前線醫護人員壓力大、工時長的局面。目前醫護壓力「爆煲」,前線人員紛表不滿,說明醫療體系所承受的壓力,已是何等嚴峻。誠然,為保持香港領航世界的醫療質素,社會亟待良方紓緩眼下困境,但若將醫護壓力與移民政策掛勾和對立,不但於事無益,更會令討論失焦。以政治思維解決專業問題的迷思,徒使本來停滯的議題,更深陷政治泥沼。


目前,社會流傳一種說法,指「七成公營醫院病人是新來港人士」、「單程證政策以港人生命及醫療水平作犧牲」,彷彿只要將單程證配額縮減,醫護壓力便會消失無蹤。然而,這論調一來不公平,二來與實情相悖。事實上,相關數字僅是某位醫生憑其「個人經驗」得出,而非謹密的科學化數字。翻查數據,直至2016年,居港未滿7年的新來港人士人數為17萬,對比七百多萬整體香港人口,實難斷言公營醫療系統的問題,出於新來港人士。以「十個病人有七八個身份證R字開頭」來作立論基礎,亦未免魯莽。


醫療系統面臨人口老化、人手不足問題


歸根究底,香港多年來醫療壓力甚大的主因,都離不開人口結構老化和人手不足。據政府文件顯示,約十年後65歲或以上人士將佔全港人口26% - 30%,即是三人之中便有一人是高齡人士。龐大的高齡人口是公營醫療體系的棘手難題,蓋高齡人士在健康及收入的考慮下,比青壯及勞動人口更倚賴公立醫護服務,且他們所需要的照顧,亦對醫護人員的工作量構成壓力。此外,在人手方面,公營醫療系統長期存在短缺問題,研究數字指出,醫管局所聘請的醫生僅佔全港數字40%,可是其服務的卻是全港使用公營醫療的病人,加上醫科收生及畢業人數,對比其他學科持續偏低。可見目前的醫療壓力問題,不可謂無因。


其實公營醫療體系壓力一向受社會關注,亦是政府施政重點。政府在2009年推出「醫療劵」計劃,目的便是透過醫療津貼,為長者提供私營醫療選擇,務求收將高齡病人分流之效。另外,引入更多海外醫才以解決人手荒的訴求,一直響不絕耳;本地大學醫科收生門檻及預留予文憑試考生的學位,亦屢有意見指要加以放寬。眼下的工作,應是思考如何優化及擴大上述措施,從人手、資源、分流等直接實際層面著手,以解燃眉之急。


應增加醫療資源 妥善分流病人


即使當局縮減單程證,目前公營醫療壓力,亦不見得會大為改善。經單程證政策輸入的人口,年齡中位數多年來都比香港整體數字低出7至10年,可見新來港人士與目前以高齡人士為主因的醫療壓力,未有直接關係。再者,假設單程證限額被削減,亦不會減少現時本地病人數目,或是添增了醫護人手。換言之,現時前線人員「一對十」的局面,不論如何改變單程證政策,在香港人口持續老化、前線人員資源緊張等因素下,未來仍會是「一對十」,更會因減少青壯人口輸入,勞動市場欠缺生力軍,香港將於應付一再上漲的醫療成本更顯吃力。縮緊單程證政策,以解決港人公營醫療壓力的提倡,本就是緣木求魚的想法。


現時醫療壓力的局面,已達刻不容緩的地步。將移民政策和醫療壓力混為一談,徒令不勝負荷的系統得不到其迫切需要的人手和資源。當務之急,是讓討論重回正軌,探討如何增加醫療撥款,在病人分流上能否找到突破點,前線人員的工作量又可否藉行政舉措來減輕及分擔。否則,公營醫療壓力只會與日俱增,而容許討論往政治對立走去,各方為此含毫相視的話,未來亦只會出現更多專業政治化的泥沼局面。


圖片來源:Wenweipa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2
唔係呀哇
3
嬲爆
6
好分析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