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做時事評論工作,其實得經常落地觀察。筆者農曆年假期間走過不少地方,親身感受到有多少內地旅客。
試過有一回在尖沙咀某高檔商場逛着,突然面前出現一條手臂,隨即有女聲在我耳側大叫:「這邊!這邊!過來!」我本能地擋了一下,再喝句:「小心睇人!」那大媽瞄了我一眼,接着就跟其他幾位親友走進餐廳去——人多自然更擠迫雖是常識,但大動作隨時誤打別人又是另一回事,所造成的滋擾亦實在難忍,遑論過去某些官員口中的「包容」云云。
可是,政評跟散文或網絡帖文不同。個人感受和政策分析始終需要一定程度區隔,才有機會找出較長綫和宏觀的答案:這正是為甚麼官員的回應總是帶點冰冷,而一般人聽後往往覺得火上加油,認為官員「離地」並不知市民處於水深火熱當中。
內地旅客去年升15% 增社會負擔
以來港內地旅客這課題為例:輿論過去十天對旅遊發展局公布之2018年全年訪港旅客數字達歷史性的6,515萬人次表示譁然,並在內地客突破5,103萬人次(按年增加14.8%)這方面大做文章——沒錯,如上所述,人多擠迫會增加社會負擔,但內地客所衍生的成本和效益正在轉變當中,甚至連問題的性質也有質的改變——回想起5年前,即2014年4月《華爾街日報》專題報道內地小童在香港街道便溺,其後持續一周成本地傳媒焦點的那場風波。相比過去一年,海內外傳媒似乎已鮮見這類報道,輿論亦未再廣泛關注。
當然,網民總有辦法找到個別事件,企圖反駁。但實情是即使東涌因港珠澳大橋開通而迫爆,普遍投訴是商場洗手間極髒,而不是隨街屎尿。在沒有統計數據下,以上情況也確是可以有兩種解釋:(A)內地客全港隨處便溺極普遍,故傳媒不再視為新聞;(B)內地客整體質素持續上升——按常識和一般人之觀感,估計(B)的可能性較高。正因如此,思考此旅遊政策問題時,切忌受過去的stereotype(定型觀念或成見)影響。
大橋高鐵開通 旅客平均效益降
以解困新聞學角度分析,處理內地旅客問題從來只得兩招:其一,乃提升其經濟收益;其二,就是降低其衍生社會成本。實情是自「一橋一鐵」去年開通後,來港內地客所帶來的平均效益減少,許多人旨在試試遊覽新大橋或新高鐵綫,部分更趕忙吃過午飯就離開,即日來回;比起過去買黃金珠寶名錶,以至時裝和美容用品的客路相當不同,故人數雖然上升,但按人頭計算的收益卻逐步減少,並因為更擠迫而增加了社會成本,於是所衍生的問題也跟以往不同。
先從第一點開始解困:要吸引「一橋一鐵」迎來的新客轉購貴價貨品,根本不切實際。加上許多內地客也不買紀念品(或跟全球大量紀念品本就Made in China有關),所以重點在於投其所好——主攻吃貨,並且是小食——目標是令這夥內地客在「落腳點」不要全部湧入那幾間快餐連鎖店,從而分散人流;甚至可簡單如開設一字排開而不設座位的小食街,讓他們毋須到旺角、北角、元朗等地,亦能吃到當區小食和「打卡」。
新移民語言優勢 有效疏導人流
至於安排哪些小店到各「落腳點」,則必須參考之前美食車的教訓,忌重重篩選,宜靈活多變。政府大可將此重任交旅發局全權負責,官僚不干預。重點是內地客真的會幫襯這些小店,令按人頭花費之金額,較他們在快餐連鎖店吃套餐更高,始能夠提升對香港的經濟收益。
寫到這裏,又會有人擔心:設立無座位的小食街,周圍豈不是會異常骯髒?況且旅客人流蜂擁那裏,也會造成秩序大亂。由此帶出解困第二招:利用新移民,招呼內地人。目的是利用新移民的語言優勢,兼熟悉內地人民生活模式(包括在擠迫地方某程度上推撞)的思維,聘用他們成為專門招待內地客的旅遊大使,以求更有效地控制和疏導人流,並能更貼切地解答內地客的旅遊問題,又可在他們焦急抓狂隨便問人時,減低被不禮貌對待的風險。換另一角度看,此舉亦能提升新移民的就業率,又可加強他們對香港的貢獻,逐漸提升此階層的整體社會形象。
為甚麼如斯顯淺的答案,多年來未見有效落實?原因還是那個老問題:政出多門——這邊廂,旅客所衍生的社會問題,原則上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有責任跟進,但具體疏導人流方面的措施,需靠民政事務局跟運輸及房屋局協調;那邊廂,新移民的就業問題則由勞工及福利局負責,明顯沒有特別針對上述旅遊方面的就業需求出手,而只提供一般的就業支援與講座,只求對外有所交代了事,自然不能對症下藥。
政出多門 需跨部門協調統籌
由於相關問題由4個不同的政策局各佔一瓣,在官僚體制的設計下,誰也沒有大過誰,且各局自有包袱和限制,難以勒令其中一個政策局作總統籌。故解困之道乃是由一個全新的政策局來跨部門協調,再向政務司司長滙報具體解決辦法。
至於其他各政策局之中,又以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最適合擔當這個「總統籌」角色——皆因目前政制及內地事務局主力放在融入大灣區,但如果內地客來香港的經驗差勁,以至對港人也日趨仇視,試問9+2如何加得起來?特區又怎能在大灣區長遠走下去?因此用民調量度「內地人對港人的觀感」,並以此為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即關鍵績效指標)考核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之政績,能迫使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做好協調其他4個政策局的工作,落實以上答案。
話雖如此,不過以上答案還是有力不所及之處:那就是很多年輕人不滿大量內地旅客進入大學校園參觀,以至有未經申請的旅遊巴進入,造成混亂。可是,香港不是經常強調必須「院校自主」嗎?既如是,則答案只可以是由各大學管理層做好校內的人流管理工作了。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2019年2月11日
圖片來源:大公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