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立法會議員盧偉國
為了應付環球經貿出現的種種新挑戰,香港必須發展多元產業,而金融業一向是我們的支柱產業,如何推動金融科技中心發展,鞏固本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是社會各界要認真研討的重要課題。
所謂金融科技,顧名思義是金融與科技以某種形式結合,具體是指利用資訊及通訊技術即ICT提供金融服務,包括電子支付、虛擬銀行、個人對個人的融資平台、大數據和數據分析,以及網絡和數據安全技術等,可以有效改變營商模式及用戶對於金融服務的體驗和期望。相比區內一些城市,本港在發展移動電子支付系統等金融科技方面起步較遲。
配套政策慢內地一步
去年四月下旬,本人隨立法會經濟發展、財經、工商、資訊科技及廣播等四個事務委員會聯席前往大灣區,進行為期三天的訪問,行程的第一站是參觀深圳前海微眾銀行,該銀行於二○一四年十二月獲准開業,是內地首家民營互聯網銀行,利用互聯網實時數據運作,亦透過社交平台收集的大數據用於金融業務,接觸到更多傳統銀行較難接觸的客戶,對如何利用創新及科技發展金融業是有啟發的。反觀香港,儘管金管局於二○一六年三月成立了金融科技促進辦公室,以推動香港成為亞洲區的金融科技樞紐,但快速支付系統「轉數快」在去年九月底才開通,讓市民隨時隨地利用收款人手機號碼或電郵地址,進行跨銀行及儲值支付工具的即時資金轉帳,而首批虛擬銀行牌照預計今年稍後才會發出,顯然,推動本港金融科技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可以進一步加強。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資本自由進出,金融監管法規清晰,同時具備世界級的ICT基建,對於發展金融科技有很大的優勢,只要政策措施恰當,不難發力追趕,這也是本港要發展為智慧城市的重要內容。因此,去年七月五日,本人動議「加快推動智慧城市發展」議案,在發言時強調當局必須盡快落實涉及智慧城市的一些重要基礎建設,其中一項是「數碼個人身分」(eID),讓市民能夠以單一數碼身分和認證便捷地使用政府和商業的網上服務。另一項是發展高效及可靠的電子支付系統,方便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減少現金交易,同時,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之間的交流互動日趨頻繁,香港開發的eID和電子支付系統都應該預先考慮到與大灣區內各相關系統的互聯互通,香港更可以利用其國際經驗,協助定立相關的統一標準,以促進區內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和服務流的暢通。
建跨境電子商貿平台
推動金融科技也有助發展網絡經濟,惠及其他行業。因此,不久前本人就「創造機遇扶助中小型企業及促進青年人向上流動」動議修正議案,亦再度促請特區政府支持業界推出兼容性更強的電子支付系統,以把握電子商貿發展趨勢,進而建立「跨境電子商貿平台」,並與相關地區協商提供友善的經營環境和放寬有關的法律限制,協助中小企業和年輕創業者發展和經營網購業務,增加向外銷售本港產品。
當然,香港若要推動金融科技,必須「軟硬兼施」:一方面完善ICT基建,支援大、中、小企進行投資研發及應用金融科技服務,設法吸引金融科技企業和人才落戶香港。同時,必須加強網絡和數據安全,以及進一步優化金融監管措施,防範新形勢下可能出現的金融風險。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2019年2月7日
圖片來源:RTHK
評論